卫生资格考试

导航

2019年初级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知识点:抗精神失常药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08-05

抗精神病药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

精神分裂症是由于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系统的DA(D2)受体功能亢进所致。

◇抗精神病药的药理机制:

阻断脑内的DA(D2)受体。

◇脑内DA神经系统:

一、吩噻嗪类——氯丙嗪(冬眠灵)

【药动学】

口服或注射均易吸收,胃内容物可延缓吸收,约90%与血浆蛋白结合。脂溶性高,可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以肝、脑等组织含量较高,脑中为血中的10倍。主要经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代谢和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首过效应明显。药物及代谢物经肾排泄,半衰期为30小时。不同个体口服相同剂量,血药浓度相差可达10倍,故需注意用药剂量个体化。老年患者消除速率慢,应调整用药剂量。

【作用机制】

→D2受体阻断剂。

→对α受体、H1受体、5-HT2受体和M受体也有阻断作用,因此药理作用广泛,副作用也较多。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通过阻断DA受体而发挥——

(1)镇静作用和抗精神病作用

(2)镇吐作用

(3)对体温调节的作用

(4)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1)镇静作用和抗精神病作用

能消除幻觉、妄想、躁狂,减轻思维和情感障碍等阳性症状,使患者恢复理智、情绪安定、生活自理。用于各型精神分裂症,躁狂症。

作用机制:

阻断中脑-边缘系统、中脑-皮质通路的D2受体

(2)镇吐作用

小剂量抑制催吐化学感受区(CTZ),对抗去 水吗啡的催吐作用。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

但不能制止前庭刺激所致的呕吐。常用于癌 症、放射病等多种疾病及药物引起的呕吐、顽固性呃逆。

作用机制:阻断CTZ和呕吐中枢的D2受体。

(3)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不仅使发热机体降温,亦能使正常体温下降;降温作用与环境温度有关。

“冬眠合剂”: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杜冷丁)

机理: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干扰其恒温调控功能。

人工冬眠——配合物理降温(冰袋或冰水浴),可使患者体温降至34℃或更低,同时能降低机体对各种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常配合物理降温用于低温麻醉,或在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高热惊厥和甲状腺危象等辅助治疗时与其他中枢抑制药组成冬眠合剂。

(4)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使麻醉药、镇静催眠药、镇痛药、解热镇痛药和乙醇的作用增强。

2.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阻断结节-漏斗系统中的D2亚型受体可影响下丘脑分泌多种激素的释放

催乳素分泌 ↑

促性腺激素释放因子↓

生长素 ↓

氯丙嗪对中枢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作用部位

临床意义

A.中脑-皮层和中脑-边缘系统的D2受体

精神分裂症

B.抑制延脑第四脑室底部催吐化学感受区D2受体

止吐

C.抑制体温调定点的D2受体

人工冬眠

D.阻断(垂体)结节-漏斗通路的D2受体

内分泌反应——
催乳素分泌 ↑
促性腺激素释放因子↓
生长素 ↓

E.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2受体

锥体外系反应——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静坐不能;
急性肌张力障碍

F.长期阻断突触后DA受体,黑质-纹状体通路D2受体上调

锥体外系反应——
迟发性运动障碍:
出现口-舌-颊三联症

3.对植物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

阻断α受体:与氯丙嗪抑制血管运动中枢相协同,致使血管扩张,BP下降;可翻转肾上腺素的升压作。

阻断M受体:作用弱,无临床意义。

【不良反应】

1.常见不良反应

●中枢抑制症状(嗜睡、淡漠、无力等);

●M受体阻断症状(视力模糊、口干、便秘、无汗和眼内压升高等),青光眼患者禁用。

●α受体阻断症状(鼻塞、血压下降、直立性低血压及心悸等)——不能用肾上腺素纠正,用去甲肾上腺素。

2.锥体外系反应

氯丙嗪

精神病药氯丙嗪,阻断受体多巴胺,

镇静止吐兼降温,人工冬眠显奇效,

长期用药毒性大,震颤麻痹低血压。

其他吩噻嗪类药物

——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

共同特点:抗精神病作用强;

镇静作用弱;

锥体外系反应明显

——硫利达嗪

镇静作用强,疗效不及氯丙嗪,但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小,老年患者易耐受。

氯氮平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特异性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系统的D4亚型受体,而对黑质-纹状体系统的D2和D3亚型受体亲和力小。还选择性阻断5-HT2A受体,协调5-HT和DA系统的平衡和相互作用。

治疗急、慢性精神分裂症,而且对其他药物无效的病例,包括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退缩等阴性症状仍有较好疗效;也可用于氯丙嗪引起的迟发运动障碍。

【不良反应】

几无锥体外系反应及内分泌方面的不良反应。其他有流涎、便秘、发热、粒细胞减少。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