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自学考试《个性心理学》章节串讲:第4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3-30

自学考试《个性心理学》章节串讲:第4章

  第四章 动机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动机是指激励人去活动的心理方面的原因,动机是引起活动的直接机制,动机使人的活动具有选择性,动机越强烈,人的行为目标也越明确。

  被意识到的动机是指人们为自己提出一定的目的,并力求达到这种目的而激发人们按一定方式去行动的动机。

  定势是未被意识到的动机的一种形式,定势问题以乌兹纳捷的研究为主。

  所谓定势是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借助这种活动可以满足某种需要。

  动机和目的的关系

  活动总是在动机的激励下指向目的。动机和目的是既有区别而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如果说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原因,那么目的就是在行动中要争取达到的结果。每一种行动都有最终的目的。

  在许多场合活动动机与活动目的是一致的。如,饮水解渴这种需要和达到预期的结果直接相符,因此,它既是活动动机,也是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活动动机与活动目的又不完全相同。在一种情况下同一目的的可能由不同动机所推动;在另一种情况下,同一个动机也可能表现于目的不同的行动中。

  动机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之上。

  需要是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期待——价值”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期望价值理论对动机的认知作了可操作性的探讨。该理论认为,对达到目的可能性的期望,以及对目的意义的评价这两个因素决定动机水平。如我们看中某一目标,但觉得没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性,这时,指向目标的动机是弱的;如果认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它的实现并不理想,这时的动机同样是弱的;只有高评价的和高期望才能导致最强的动机。

  期望价值的动机理论公式是:价值×期望=动机

  诱因及其作用:

  诱因:激发和促进活动的外部刺激或情境都称之为诱因。

  诱因可以是积极的,如食物、文化娱乐等,使个体积极地趋向和接近它,而从中得到满足,这种诱因称之为正诱因;诱因也可以是消极的,如饥饿、疼痛等,当外部条件都将由于引起个体的回避而得到满足,这种诱因称之为负诱因。诱因也可分为实物的(如食物、衣服等)和复杂的事态(如奖赏、竞赛等)两种。

  诱因有明显地激发行动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激起行动作用的诱因条件并没有明显地出现,而是由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目标指引着人去寻找积极的诱因,避免消极诱因。

  人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首先,某种行为明显地受一种动机支配;

  其次,表现在某种行为同时受多种动机影响;

  再次,表现在一种动机也可以影响多种行为;

  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还表现在动机和行为后果的不一致方面。

  动机产生的不同时相

  首先,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成为引起、推动或阻止某种活动的动机;

  其次,需要产生后,还必须有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事物;

  从上述的动机的时相表明,动机是某种刺激和某种反应之间所存在的必需的内部环节。

  动机的功能:

  动机在激励人的活动方面可以有下列几种功能:

  一、唤起行动的始动功能;

  二、将活动引向一定目标的指向性功能;

  三、强化功能;

  四、形成一定动机模式的调整功能。

  动机的分类

  一、外加动机和内在动机。从动机来自个体外部还是个体本身,一般可划分为外加动机和内在动机。

  外加动机是指推动行动的动机是外力诱发出来的。

  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由于做某种事能引起兴趣,令人愉快,做这种事情无须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

  外加动机和内在动机在工作和学习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对行为起最佳的推动作用。

  二、依据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这一原则的分类。这种分类是与需要的种类相对应,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高级的社会性动机(习得的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这种动机是同天然需要相联系,以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习得的社会性动机: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各种各样的经验,习得务种各样的社会生活需要。包括交往的需要和成就需要。

  交往需要:它在人身上表现出一种群体感和亲属感,交往需要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在和其他人的接触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个人从亲身经历中学习到,只有交往需要的满足,才能避免由孤独寂寞而产生的焦虑感,从而增加安全感。

  成就需要是指个人要积极获得并追求完美的自认为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工作的一种心理历程。

  挫折指一个人在要达到某种目标的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到妨碍或干扰,当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挫折产生的原因:罗真维格从机体内外两方面对挫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造成挫折的内部原因可以从身心两方面分析,

  2引起挫折的外部原因可以由客观环境因素分析。

  挫折的个人差异取决于许多条件:

  首先,与过去的实践经验有重大关系;

  其次,与个人的生理条件有关。

  个体常常面对几种同样向往的情况,也可能面对同样厌弃的情况,它要求个体必须在其中作出一种选择,由此就产生了心理冲突状态。

  心理冲突的类型:

  1、把冲突是否具有原则性作为分类标准。以冲突是否具有原则性可以把心理冲突分为原则性冲突和非原则性冲突。

  原则性的心理冲突其后果将要涉及是非曲直、政治的和伦理道德问题。

  非原则性冲突并不涉及政治上的大是大非和社会的道德准则问题。

  2、以内在动机和外加动机作为划分标准:内在动机冲突、外加动机之间的冲突、内在动机和外加动机之间的冲突。

  内在动机冲突:个体的各种需要,如生理的、安全的、归属的、尊重的需要都可以发生冲突,这是内在冲突的表现。

  外加动机之间的冲突:来自外部的,同时起诱发作用的刺激也可以造成心理冲突。

  内在动机和外加动机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是由于外在条件的限制使内部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

  3、依据行为目标的趋利避害的特点分类:这是由勒温提出的。趋向——趋向型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趋向——回避型冲突。

  趋向——趋向型冲突。这是个体对具有同样强度的两个又吸引又排斥的对象,必须选择其中之一,又必须放弃另一个对象时引起的冲突。

  回避——回避型冲突。这是指个体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事物之间必须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冲突。有机体对这种典型的反应就是逃避。

  趋向——回避型冲突。这是指某一对象对一个人既具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的场合下,在他内心中产生的冲突。

  冲突的意义

  冲突、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在人的心理方面也存在着无限的冲突、矛盾。从适应的观点考虑,心理上的冲突也具有积极意义。所有问题的解决和发明创造,其结果都是对冲突的权衡、选择,最后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个人动机目标的决定。

  如何解决心理冲突:

  1、 对事业和生活抱积极态度,要憧憬未来。

  2、 期望和目标的自我调节。

  3、 动之以情,激发高尚的道德情操。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