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公共关系学》章节知识点:公众心理分析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20-05-13
中第六章 公众心理分析
一、知觉:
A、概念: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域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B、影响因素:①知觉的选择性
②知觉的偏见
C、知觉的选择性:
概念:指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人们从许多事物中自觉地不自觉的选择知觉对象的心理过程
制约因素:㈠客观因素(a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c对象的组合)
㈡主观因素(a需要和动机b兴趣(兴趣更大程度制约其主动性选择)c性格d气质e经验知识)
D、气质:主要是受神经过程的特性决定的行为特征,它往往与性格交织在一起
E、知觉的偏见:
概念:是人民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
产生其原因:a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
b近因效应 (最近活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
c晕轮效应(一种片面的知觉)
d定型作用(也叫刻板印象,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
F、心理定势:是人的认识和思维的惯性、倾向性,即按照一种固定的倾向去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思考问题,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
二、需要与公众行为
1、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
2、1943,美国,马斯洛,《人类动机理论》,首次提出“需要层次论”,《动机与人格》中作进一步阐述。
3、需要的五个层级:
①生理的需要 →低级
②安全需要 →低级
③社交的需要
④自尊的需要 →高级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高级 归属和爱,属于中间层次,基本上也属于高级层次
4、优势需要决定行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
(当优势需要获得满足后,它的动力作用随之减弱,高一级的需要才处于优势地位。)
三、态度与公众行为:
1、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影响,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等。
2、态度的结构:①认知(形成的基础)②情感(具有调节作用)③意图(外显因素)
行为以态度作为内在动力
3、态度的特征:①社会性;②针对性;③协调性;④稳定性;⑤两极性;⑥间接性
4、影响因素:(态度的改变可以分为两种:①态度的一致性改变→量的改变;②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质的改变)
①社会因素 ②团体因素 ③宣传因素 ④个性因素(个性倾向性因素、个性心理特征) ⑤态度系统特征因素
总之,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是上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结果,客观因素是外因,以社会因素为主,主观因素是内因,以思维和个性倾向性因素为主。
四、霍夫兰的说服模式:
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说服者的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问题的排列技巧
五、流行、流言、舆论 (在公共场合下,这三种是大众心理现实的三种表现形式)
1、流行: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指许多人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方式在短期内随处可见,从而导致连锁性的感染。
涵义:a范围广、b、追随多 c周期短
特点:a新奇性 b时效性 c 周期性d两极性
类型:先驱者2.5%、早期采用者13.5%、前期追随者34%、后期追随者34%、落伍者16%
心理原因:①从众与模仿 ②求新欲望 ③自我防御与自我显示 ④追随流行有个别差异
2、流言:
类型:愿望流言、恐怖流言(常见于社会紧张时期、战争政变)、攻击流言(见于竞争对手)
特点:一般化、强调、同化
制止方法:①建立流言研究机构;②及时制止
3、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与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是人们彼此间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
因素:①必须有一个问题;②必须有多数个人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③意见中有某种一致性;
④这种一致性会间接或直接产生影响
特征:①作为一种公众意见,是被多数人赞成的;②涉及社会的安宁与幸福等问题;
③本身含有合理性;④是有效的;⑤不是政府的意见,是民众的呼声
结构:①舆论对象(大家关心的、公众认真对待的社会事件。特点:①功利性;②新异性。
形态:①社会事件;②社会问题;③社会冲突;④社会运动)
②舆论主体 (公众。特点:有共同话题、参与议论过程、自发性与松散型、有一定层序性)
③舆论本身 (意见。三成分:①认识成分、②情感成分、③意志成分)
作用:①制约与监督;②鼓动;③指导
(公关传播中运用名流公关的做法,就是利用了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4、价值观:是人们对是非、善恶、好坏的评价标准,对自由、幸福、平等这些观念的理解和主次之分,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
影响因素:①个人的成就感、事业心;②过去成功或失败的经历;③周围环境及生活条件的影响;
④对目标的接近程度
5、从众心理: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采取与团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主观原因:不愿意被孤立,客观原因:外来的影响和压力)
决定团体成员是否从众的因素:团体方面、个人方面、问题本身
6、逆反心理: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使个体有意识的脱离习惯的思维,向相反的思维方向探索。
(逆反心理的形成,可能是出于好奇心与好胜心)
美国,布林,《心理感应抗拒理论》,阐述人们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理论
影响心理抗拒的因素:①对自由的期望;②对自由剥夺的威胁;③自由的重要性程度;④是否会影响到其它自由。
【>>> 自考资料包点击领取 <<<】
在线做题:中华考试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模考题库预测考点考题,章节练习题、模拟练习题、历年真题、自由组卷、专业答疑
自学考试考生都在趁着疫情期间在家争分夺秒的进行备考复习大战,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强化提分,密训练习不可或缺,冲刺阶段利用好这些有针对性的试题,一键考试复习将事半功倍!【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前模拟卷备考资料包领取>>>】
◀ 扫一扫,刷题抢分 ▶ | ||||
高频易错考点卷 ▶ | ◀ 章节模拟测试卷 | |||
全真模考预测卷 ▶ | ◀ 历年真题解析卷 | |||
强化巩固习题卷 ▶ | ◀ 考前冲刺提分卷 |
扫码进入学习群 |
点击领取 |
点击上方按钮进行下载领取↑↑↑
不知道如何备考?从何下手?考试科目太多?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中华考试网校开通了2020自学考试全科VIP班,让学员选择自己想要的科目自考全科VIP班 各科精讲+黑科技焚题库+考前模拟试题+导师课程随您挑选 助力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