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2016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串讲1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4-12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单选](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

  [多选](2)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②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④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多选、简答](3)清朝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①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

  ②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③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④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

  ⑤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2.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单选](1)鸦片战争前,欧美主要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单选](2)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实行殖民扩张。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的演变

  [多选、简答、论述]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从1840年起,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动一系列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主要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要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政治控制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内政,操纵中国外交,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以及勾结清政府、镇压人民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经济掠夺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对华输出资本,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文化渗透主要表现为: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和侵略,鼓吹侵略有功和“种族优劣论”,为侵略战争制造舆论。

  2.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单选](1)从1840年鸦片战争及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开始,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之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简答](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①资本-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

  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

  ④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⑥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单选、多选](3)社会阶级关系发生新的变动,除了原有的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外,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新兴阶级。

  3.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多选]①两对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多选、简答]②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

  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多选]①中华民族面对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

  [多选、简答]②两大历史任务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主体、内容不同。前者要求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要求解决生产力问题。联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单选、多选、简答](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太平天国抗击外国侵略军的斗争;香港、台湾地区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

  [单选、多选、简答](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西炮台以身殉国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提督史荣椿、乐善(蒙古族)战死。中法战争期间,刘铭传多次击退法军,冯子材率领清军和当地民众取得镇南关大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战死平壤,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在黄海战斗中英勇牺牲,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在威海卫战斗中为国捐躯。

  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单选](1)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出现列强争夺殖民地狂潮。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多选、简答](2)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

  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②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

  3.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多选、简答](1)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①社会制度的腐败。

  ②经济技术的落后。

  ③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根本的原因还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简答](2)民族意识的觉醒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纂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③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