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自考《管理心理学》模考试题及答案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9-08

  三、名词解释

  1、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探讨、揭示管理活动中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行为和领导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找出激励人的行为动机的各种途径与方法,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以实现组织目标。

  2、光环作用: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点,那么就会被赋予其它许多积极的特征。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些不好的显著特征,那么就会被赋予其它一些不好的特征

  3、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就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力,群体成员间的心理亲和力,也称为内聚力。

  4、强化: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除某种行为的过程。

  5、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6、社会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7、态度:态度就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倾向。态度是刺激与个体行为反映的中介变量。态度决定着人们的工作行为和生活方式,是预测个体行为的较好指标之一

  8、非正式群体:指非正式规定的,是人们在共的劳动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群体。

  9、群体压力:群体有一种迫使其成员在态度与行为上与其他成员一致的压力存在,这种压力就被称为群体压力。

  10、领导方格图理论:方格图理论也是分析领导行为的二维方法,一维为纵轴称为“对人的关心程度”,一维为横轴称为“对生产的关心程度”,再将横轴与纵轴划分为1至9个标度,作为衡量关心人和关心生产程度的标准。

  四、简答题

  1、群体压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是什么?

  答:群体压力的积极作用,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保持一定压力,才能集中精力、发挥潜力做好工作;(2)适度的压力,能更好地调动人的智慧和创造力;(3)适当的压力,使体内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调动更多的能量来应付当前问题。

  同时群体压力也有消极作用:(1)压力过大,会抑制人的行为,使得工作效率更低;

  2、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答:(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2)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3)实践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4)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3、需要、动机和行动的关系如何?

  答:需要、动机、行为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人的行为是从需要开始的。当人产生某种需要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在遇到满足需要的特定的目标时,这种心理就会转变成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所以,一个人行动的心理过程,首先是人的需要对自己的机体产生刺激,然后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最后动机作为一种力量推动人采取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4、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规模因素、(二)战略因素、(三)环境因素、

  (四)技术因素、(五)权力控制、(六)文化因素

  5、凯尔曼的态度形成三阶段是什么?

  答:(1)服从,服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报酬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顺从的行为;(2)同化,同化是指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和他人或团体形成一种友好的关系;

  (3)内化,内化是一个人真正地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主张、观点而彻

  6、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如何?

  答: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的,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个态度预测他的行为。

  态度不一定与特定的行为相联系,人的行为也不一定只受到态度的影响,因为还会有道德规范、法律、传统习惯等的影响,尤其有时候决定行为的因素还会有情境。

  我们认为人的态度有时会影响人的行为,态度中的情感因素与人的行为紧密相联系,反过来有时候行为也会影响我们的态度。

  7、影响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客观因素:(1)对象本身的因素。刺激物对主体刺激的强度。(2)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就越容易将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3)对象的组合。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则,连续原则。(4)动态与静态。(5)重复。(二)主观因素:(1)兴趣;(2)需要和动机;(3)个性特征;(4)过去的经验。

  8、管理机制有效的条件有哪些?

  答:管理机制有效性条件:(1)、参与约束;(2)、激励相容;(3)、信任;(4)、绩效评估

  9、管理机制缺乏绩效评估会产生哪些严重后果?

  答:(1)、逆向选择,人力资源逆向选择产生的消极后果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缺乏公平感,士气低落,人员成本费用高,产出效益低;(2)道德风险,人力资源道德风险行为对公司利润肯定会产生消极影响,有时还会导致公司陷入困境,甚至濒临破产。

  10、改变态度的方法有哪些?

  答:(1)积极参与活动。(2)唤起恐惧心理;(3)选择正确的宣传方式;

  (4)逐步提出要求(5)团体规定。

  11、组织变革的阻力来自于哪几方面?

  (1).人们长期从事某种工作,心理上有安全感,而急剧的变革,打破了人们原来心理上的平衡,从而产生抵制变革的心理。(2).组织中多数职工容易安于现状,求稳怕乱,对那些需要冒很大风险的变革往往缺乏坚定信心,这种心理惰性也是变革的一种阻力。(3).无论人事或技术变革,都会涉及到人的地位的变化。他们不情愿失去权力地位,在行动会以各种形式抵制变革。(4).部分人担心改革会影响个人的经济收入,经济利益得失的顾虑往往也是变革的一种阻力。(5).组织因机构需要精简,或因用工制度的变更而调整职工队伍时,会对非正式群体产生冲击,因而遭其反对,成为变革的一种阻力。

  12. 个体在社会知觉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偏差?

  答:在社会知觉过程中,个体的某些偏见有时时会影响认知的准确性,使社会知觉发生偏差。这种带有规律性的偏差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克服的,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产生,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很多时候就要注意努力克服。(1)光环作用;(2)假定相似作用;(3)类化原则;(4)积极偏见;(5)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