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

导航

2016四川中考化学专题训练题及答案6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5-12-13

  二.解答题(共10小题)

  21.(2015•遵义)溶解度是解决溶液相关问题的重要依据.

  Ⅰ.根据图1解决下列问题:(M,N均不含结晶水)

  (1)温度为 t2 ℃时,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1℃时,将20gM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溶液的质量为 65 g.保持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再加入10g水充分搅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t2℃时,将25gN加入50g水中,完全溶解后要提高该溶液的溶解质量分数,其操作方法是 降低温度,继续加入N物质 .

  Ⅱ.根据表格解决实际问题:

  温度/℃ 20 30 50 60 80

  溶解度/g KNO3 31.6 45.8 85.5 100 169

  K2CO3 110 114 121 126 139

  某KNO3样品中含有少量K2CO3,其提纯过程如图2:

  (1)图2中溶液C是 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样品中钾元素的质量为 7 g(结果保留整数).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交点表示在同一温度下二者的溶解度相等,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物质提纯时要注意不能生成新的杂质,根据元素的质量计算即可.

  解答: 解:Ⅰ(1)据图可以看出,在t2℃时M和N的溶解度相等,故填:t2;

  (2)t1℃时,M的溶解度是30g,将20gM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15g,形成溶液的质量为15g+50g=65g.保持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再加入10g水充分搅拌,10g水中能溶解M3g,故仍然是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不变,故填:65,不变;

  (3)t2℃时,N的溶解度是50g,将25gN加入50g水中,完全溶解形成的是饱和溶液,要提高该溶液的溶解质量分数,可以降低温度,继续加入N物质,故填:降低温度,继续加入N物质;

  Ⅱ.(1)加入硝酸钙溶液,硝酸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钾,故B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溶液C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故图2中溶液C是饱和溶液,故填:饱和;

  (2)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5.5g,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析出晶体是53.9g,恰好是100g水中析出的硝酸钾的质量,故溶液C中水的质量是100g,其中硝酸钾的质量是31.6g,故硝酸钾的质量是53.9g+31.6g=85.5g,样品中钾元素的质量为85.5g× ≈7gg,故填:7.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

  22.(2015•临沂)已知氯化钠、碳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 35.5 36 36.5 37

  碳酸钠 6 10 18 36.5 50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出了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图中能表示碳酸钠溶解度曲线的是 A (填“A”或“B”).

  (2)图中两溶解度曲线相交于M点,此点表示的意义是 在30℃时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相等 .

  (3)40℃时,把5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是 饱和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4)生活在盐湖(主要成分是NaCl和Na2CO3)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NaCl),冬天捞碱(Na2CO3)”.请你答出“冬天捞碱”的道理 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减小明显 .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结合物质的性质进确定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根据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解答;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析出晶体的方法.

  解答: 解:(1)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故A曲线表示的是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故填:A;

  (2)图中两溶解度曲线相交于M点,表示在30℃时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相等,故填:在30℃时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相等;

  (3)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是50g,把5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故填:饱和;

  (4)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明显,冬天温度低,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以晶体的形式析出,故冬天捞碱,故填: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减小明显.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

  23.(2015•长沙)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D点表示的意义是 t1时物质A和物质C的溶解度相等 .

  (2)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A>B>C .

  (3)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 C (选填“A”“B”或“C”).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t1时物质A和物质C的溶解度相等;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据此解答.

  解答: 解:(1)据图可以看出,在D点时AC的溶解度相交于一点,表示在t1时物质A和物质C的溶解度相等,故填:t1时物质A和物质C的溶解度相等.

  (2)据图可以看出,在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故填:A>B>C.

  (3)据图可以看出,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填:C.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4.(2015•揭阳)如图一是A和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结合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70℃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 10g .

  (2)图中P点的含义是 在30°C时,物质A和B的溶解度相等 .

  (3)将40℃时的A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之一是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 .

  (4)某同学配制了20℃的A的饱和溶液,利用图二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左边的试管中没有晶体析出.甲物质为(填序号) ③ .

  ①浓硫酸 ②氢氧化钠 ③水 ④氧化钙.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解时的吸热 或放热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1)根据溶解度曲线解答;

  (2)根据曲线中交点的含义考虑;

  (3)根据固体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考虑;

  (4)根据浓硫酸、氢氧化钠、冰、氧化钙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 解:

  (1)由图可知,70℃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10g;

  (2)曲线A和B的交叉点P表示的含义是在30°C时,物质A和B的溶解度相等;

  (3)由图可知,A物质的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40℃时的A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

  (4)20°C的A饱和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左边的试管中没有晶体析出,说明甲物质不易吸水、易潮解的物质,则不能为浓硫酸或氢氧化钠或氧化钙;故选③

  答案:

  (1)10g

  (2)在30° C时,物质A和B的溶解度相等.

  (3)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

  (4)③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知道交点表示的意义,固体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