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基础医学理论《病理生理学》考点:第十二章第四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04

  第四节 休克时体液因子的变化与全身反应

  (一)血管活性胺

  1、儿茶酚胺:人体内天然存在的儿茶酚胺有三种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或NA)、肾上腺素(EP或Ad)。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NE和Ad大量入血。NE和Ad兴奋α受体,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导致微循环缺血。Ad还可以兴奋β受体,一方面使微循环中动-静脉吻合支大量开放,导致毛细血管网血液灌注量急剧减少,组织缺血、缺氧加重;同时肺内微循环的动-静脉吻合支大量开放,使低氧静脉血直接进入左心房引起PaO2降低;另一方面,使血管外周阻力降低,进一步加剧血压的降低。

  2、组胺: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在消化道、脾脏和皮肤分布最多,也存在于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中。休克时,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大量组胺,引起小动脉、静脉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导致血压降低,回心血量减少,血液粘滞度增加。应用H1受体阻滞剂,有一定的抗休克作用,但应用H2受体阻滞剂,可使休克恶化。

  3、5-羟色胺:分布于肠道嗜铬细胞和血小板内。循环血液中的5-HT主要来自血管内皮细胞和肥大细胞在缺氧和儿茶酚胺刺激下的释放。肠道缺血时,门静脉血中5-HT浓度最高。5-HT可引起微静脉强烈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血液浓缩和血小板聚集,促进休克时DIC的发生。

  (二)调节肽

  1、内皮素(ET):

  作用:强大的缩血管作用及正性心肌肌力作用;促进脑脊液生成,刺激其他调节肽的分泌。病理条件下可促进血管痉挛、降低组织器官营养血流、高浓度时还对心肌有直接毒性,另外还促进钙超载的发生。

  2、血管紧张素II(Ang II):在休克早期,具有代偿性保护作用,抑制其增加对机体不利;休克晚期抑制组织Ang II的过度分泌,则有明显的抗休克作用。

  3、血管升压素:也称抗利尿激素。通过抗利尿和缩血管作用可能在休克早期起代偿作用。

  4、心房钠尿肽(ANP):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内源性拮抗剂。强大的利钠、利尿作用外,还有舒张血管、支气管平滑肌作用。休克是ANP水平显著升高,以局部激素作用为主,对休克时血压及体液因子的急剧改变可能不起主要作用。并有利于防止急性肺损伤的发生。

  5、血管活性肠肽(VIP):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及胃肠道、肺,具有舒张血管、支气管、消化道平滑肌、促进腺体分泌等作用。VIP主要由肠产生、肝脏分解、肾脏排泄,正常时不起循环激素作用。休克时,VIP大量分泌,可起循环激素作用。早期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内脏缺血等;晚期可能参与低血压、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6、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强大的内源性血管舒张剂,调节胃肠道血流和分泌、蠕动。生理剂量可以促进ANP的释放,调节皮质激素的分泌。正常时CGRP不起循环激素作用,但休克时,早期可改善小肠以及全身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但晚期可参与低血压等损伤。

  7、激肽:包括激肽释放酶原、激肽释放酶、激肽原和激肽组成。代谢产物缓激肽是重要的炎性介质,可扩张小血管、增高为血管通透性,促进水中形成。

  8、内源性阿片肽:广泛存在于脑、交感神经节、肾上腺髓质和消化道。对心血管的作用是降低血压,减少心输出量和减慢心率。休克时升高。可用吗啡受体阻断剂纳络酮治疗休克大鼠,可明显恢复血压和提高生存率。但纳络酮在抗休克的同时,可阻断阿片受体而降低休克患者的痛阈,对创伤性休克慎用。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