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基础医学理论《病理生理学》考点:第十二章第二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04

  第二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stages and mechanisms of shock

  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代偿期)

  休克期(淤血性缺氧期、可逆性失代偿期)

  休克晚期(休克难治期、不可逆期、微循环衰竭期、 )

  (一)休克I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

  1. 微循环变化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小血管,特别是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真毛细血管关闭,血液通过直捷通路和开放的动-静脉吻合支回流)

  2、微循环改变的机制:各种原因引起的交感-肾上腺素髓质系统强烈兴奋有关。儿茶酚胺大量入血,引起皮肤、腹腔内脏和肾的小血管的收缩,毛细血管前阻力明显升高,微循环灌流急剧减少。

  3. 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

  (1)血液重新分布:保证主要生命器官心、脑的血液供应。

  (2)“自身输血”: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肝脾储血库紧缩。

  (3)“自身输液”: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促使组织液回流入血管。

  4、主要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神志尚清、脉压明显减小(比血压下降更具早期诊断意义)。

  (二)休克II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 stagnant anoxia phase)

  1、微循环的改变:特征是淤血。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弛张,导致大量血液进入真毛细血管网,灌多流少,毛细血管中血液处于淤滞状态。

  2、微循环改变的机制:

  (1)酸中毒

  (2)局部舒血管代谢产物增多

  (3)血液流变学改变

  (4)内毒素等的作用:导致持续低血压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