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基础医学理论《病理生理学》考点:第十二章第二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04

  3. 微循环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1)“自身输液”和“自身输血”停止

  (2)恶性循环形成:微循环血管床大量开放,血液淤滞,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回心血量减少,CO和BP进行性下降,使得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更为兴奋,血液灌流量进一步下降,

  组织缺氧更趋严重。

  4、临床表现:血压进行性下降,心、脑血管失去自身调节或血液重新分布中的优先保证,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灌流不足,出现心、脑功能障碍,心搏无力,心音低钝,患者甚至淡漠甚至昏迷,少尿甚至无尿,皮肤发凉加重,发绀,可出现花斑。

  (三)休克III期(微循环衰竭期)(irreversible phase)

  1、微循环的改变:微循环淤滞更加严重,微血管平滑肌麻痹,对血管活性药物失去反应,并可能发生DIC。

  (1)微血管反应性显著下降

  (2)DIC的发生。(但DIC并非所有的休克的必经时期)

  2、临床表现:

  (1)循环衰竭:血压进行性下降,给升压药难以恢复;脉搏细弱而频速,CVP降低,静脉塌陷,出现循环衰竭。

  (2)毛细血管无复流现象:大量输血补液,血压回升,但是有时仍不能恢复毛细血管血流。原因:白细胞黏着和嵌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并发DIC后微血管堵塞管腔。

  (3)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