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基础医学理论《病理生理学》考点:第十一章第一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0-28

  第十一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第一节 概述

  一、机体的凝血功能

  (一)凝血系统及其功能

  1、组织因子FⅢ在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中起主要作用,正常时血管外层的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周细胞、星形细胞、足状突细胞等可恒定表达TF。

  2、TF通过Ca2+形成TF-Ⅶ复合物,激活凝血因子Ⅹ,并与Ⅴa、PL-Ca2+形成凝血酶原复合物,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另外TF-Ⅶ复合物还可以激活FⅨ,与Ⅷa、PL-Ca2+形成Ⅹ因子复合物,从而产生更多的凝血酶,起放大效应。

  3、局部组织损伤后TF启动的凝血过程不能扩大的原因是由于血液汇总存在TEPI。

  4、凝血过程启动后,产生高浓度凝血酶的途径是:(1)少量凝血酶激活FⅪ通过内源性途径产生大量凝血酶;(2)少量凝血酶导致纤维蛋白的形成和血小板的活化,活化的血小板可促进凝血酶诱导的FⅪ的活化,从而进一步促进凝血酶的产生。

  (二)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

  血小板直接参与凝血。

  血小板的激活:血管内皮损伤后,暴露出胶原,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Ⅸ通过vWF与胶原结合,产生黏附作用,同时胶原激活血小板。

  可作为血小板激活剂的有:胶原、凝血酶、ADP、肾上腺素、TXA2、PAF。

  血小板激活后发生释放反应,其中致密颗粒释放ADP。5-HT;α颗粒释放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敏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黏附性蛋白。

  二、机体的抗凝功能

  抗凝系统包括细胞抗凝系统和体液抗凝系统。

  细胞抗凝系统是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等的吞噬、清除作用。

  体液抗凝系统包括: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和肝素

  此类物质以抗凝血酶-Ⅲ为代表。AT-Ⅲ主要由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可使FⅦa、FⅨa、FⅩa、FⅪa灭活,但只有在与肝素结合后,效应能增大1000倍。

  肝素的作用:首先是凝血酶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肝素样物质结合后,再与AT-Ⅲ结合反应并灭活凝血酶;另外肝素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PI,抑制凝血。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