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基础医学理论《病理生理学》考点:第六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0-07

  3、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分两类:正调节介质和负调节介质

  (1)正调节介质:

  ①前列腺素E(PGE):PGE合成抑制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具有解热作用。

  ②Na+/Ca2+比值:Na+使体温升高,而Ca2+使体温下降。Na+/Ca2+比值改变不直接引起调定点上移,而是通过脑脊液中的cAMP来起作用。发热时,CSF中的cAMP明显升高。

  ③环磷酸腺苷(cAMP):发热时,cAMP升高与发热效应呈明显正相关。但高温引起的过热期间(无调定点的改变),CSF中的cAMP不发生明显改变。

  ④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主要分布于室旁核和杏仁核。CRH可能是一种双向调节介质。

  ⑤一氧化氮(NO):机制包括三方面作用于POAH部位,介导发热时的体温升高;刺激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活动导致产热增加;抑制发热时负调节介质的合成与释放。

  (2)负调节介质

  ①精氨酸加压素(AVP):下丘脑神经原合成的神经垂体肽类激素。特点是在不同环境温度,最体温调节效应期产生不同作用在25℃时,AVP的解热效应主要表现在加强散热;在4℃中,主要表现在减少产热。

  ②黑素细胞雌激素(α-MSH):解热作用于增强散热有关。内源性的α-MSH可以限制发热的高度和持续时间。

  ③膜联蛋白A:又称脂皮质蛋白-1。一种钙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

  4、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

  (1)体温上升期:正调节占优势,调定点上移。皮肤温度降低,散热减少,引起寒战和物质代谢加强,产热增高。此期热代谢特点:一方面减少散热,一方面增加产热,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因而升高。

  (2)高温持续期:体温升高的调定点水平,不再上升,高峰期或稽留期。皮肤温度上升,不再感到寒冷,有酷热感,皮肤,口唇干燥。

  (3)体温下降期(退热期):调定点回到正常水平。发汗中枢受刺激,汗腺分泌增加,大汗。

  三、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

  1、糖的分解代谢增强、糖原贮备减少,乳酸产量增加。

  2、脂肪分解明显加强。

  3、蛋白质分解加强。

  4、体温上升期,尿量明显减少,Na+、Cl-排泄减少。退热期,尿量恢复、Na+、Cl-排泄增加。

  (二)生理功能改变

  1、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

  2、循环系统:心率增快。

  3、呼吸功能: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增加,呼吸加快加强。

  4、消化功能改变: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降低、食欲减退等。

  (三)防御功能改变

  1、发热能提高抗感染能力、免疫细胞功能加强。

  2、EP细胞在发热时产生的大量EP,除了引起发热外,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

  3、急性期反应:急性期蛋白合成增多、血浆微量元素改变(血浆铁、锌、铜含量降低)、白细胞计数增高。

  四、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治疗原发病

  2、一般性发热的处理:补液、补充营养成分。

  3、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高热病例(>40℃);心脏病患者;妊娠期妇女

  4、解热措施:药物解热水杨酸类:作用于POAH附近恢复中枢神经原功能;阻断PGE合成。类固醇类药物:糖皮质激素为代表抑制EP合成和释放;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中枢效应。物理降温。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