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师资格证初级中学《美术》模拟卷(2)
来源 :考试网 2016-09-22
中一、单项选择题
1.浮世绘是日本17世纪兴起的一种艺术,它将民间日常生活作为创作题材,主要通过( )的形式表现出来。
A.水彩画
B.工笔画
C.版画
D.油画
2.美术创作原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 )提出的。
A.王洽
B.张璪
C.王维
D.张彦远
3.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所创的“米氏云山”又称作( )。
A.米家山水
B.米点山水
C.米氏山水
D.米家云山
4.下图作品的作者是( )。
A.周昉
B.韩混
C.孙位
D.张萱
5.李思训的山水画作品格局宏伟、堂皇华丽,确立了“青绿金碧”一派的风格面貌,但传说唯有( )是他的真迹。
A.《游春图》
B.《江帆楼阁图》
C.《明皇幸蜀图》
D.《江山霁雪图》
6.最能代表我国古代宗教壁画艺术特色的是( )。
A.敦煌石窟壁画和山西永乐宫壁画
B.敦煌石窟壁画和山西大同石窟壁画
C.内蒙古和林格尔墓室壁画和山西永乐宫壁画
D.敦煌石窟壁画和内蒙古林格尔墓室壁画
7.19世纪英国蜮家( )的风景画,是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典范,代表作有《斯特拉福特磨坊》《德汉山谷:黎明》和《干草车》等。
A.康斯太勃尔
B.威尔逊
C.格尔丁
D.特纳
8,下图的绘画属于( )风格。
A.至上主义
B.表现主义
C.野兽派
D.抽象主义
9.下列选项不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的是( )。
A.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B.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C.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D.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10.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 )被称为“农民的画家”。
A.丢勒
B.扬·凡·埃克
C.胡.凡.爱克
D.勃鲁盖尔
11.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B.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C.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2.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3.( )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完美的人格,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A.环境教育
B.历史教育
C.艺术教育
D.科学教育
14.下面选项中对美国佐治亚大学费德门提出的欣赏程序表述正确的是( )。
A.叙述—解释—形式分析—评价
B.评价—解释—形式分析—叙述
C.形式分析—叙述—解释—评价
D.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
15.教学评价是教与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评价理解恰当的是( )。
A.教学评价主要有诊断、监督、评定和筛选等功能
B.教学评价只发生在教学活动的最后环节,如期末考试
C.教学评价是对教育现象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D.教学评价最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学习依据,便于其调节进度来适应学校教学计划
16.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将教学评价分为( )与外部评价。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定量性评价
D.自我评价
17.在直观或思考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和判断称作( )。
A.美术表现
B.美术创作
C.美术批评
D.美术行为
18.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 )。
A.美术课程标准
B.学生作业
C.学生造型能力的提高
D.学生学习的兴趣
19.具有地域性特征、针对性特征、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探究性和实践性特征的课程是( )。
A.校本课程
B.地方课程
C.艺术课程
D.美术课程
20.现代教学设计是在实施教学之前,依据( )原理为学生创设最优化环境的准备过程。
A.学习论和教学论
B.教学目标
C.教学实施
D.教学设计
21.美术教学备课的主要内容是( )。
A.明确定义与把握原则
B.熟悉课标与了解学生
C.编写教案与设计板书
D.钻研教科书与确定教法
22.在美术教学中设计安排不同的学习模式及方法,要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和( )。
A.性格特点
B.理解能力
C.基础能力
D.实施能力
23.关于美术教学设计的标准,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教学目标多元化
B.教学流程清晰
C.教学步骤合理
D.教学内容丰富
24.美术教师设计课堂导人要注意( )。
A.针对性和趣味性
B.丰富性和广泛性
C.新颖性和社会性
D.启发性和科学性
25.下列不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目标的是( )。
A.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
B.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欣赏能力
C.感受自然美
D.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26.王老师在《写意花鸟画小品》一课中亲自为学生现场画了一幅写意花鸟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水墨淋漓的独特魅力。王老师在此课中运用的解决教学难点常用方法是( )。
A.直观演示法
B.温故知新法
C.分解组合法
D.重点启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