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护士资格证重点辅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20-03-10
中急性心肌梗死
是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冠状动脉血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病因
多数心肌梗死是由于粥样斑块破溃、出血、管腔内血栓形成,使管腔闭塞。还有部分病人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也可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临床表现
1.先兆表现
约半数以上病人发病数日或数周前有胸闷、心悸、乏力、恶心、大汗、烦躁、血压波动、心律失常、心绞痛等前驱症状。以新发生的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发作频繁且程度加重、持续时间长、硝酸甘油效果不好为常见。
恶化+新发
疼痛----最突出表现
特点:最先出现,多无诱因,多发生于凌晨,安静时。
(1)程度更剧烈,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
(2)持续时间更长。
(3)休息或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
剧烈,长,无法缓解
心律失常
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前24小时内发生率最高,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如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常是出现室颤先兆。室颤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心衰(HF)
原因:MI后心脏舒缩力减弱或不协调。
表现:(1)前壁MI:急性左心衰,肺水肿。(2)右室MI:急性右心衰,伴血压下降。
右冠堵塞---右室心梗----血压低
心源性休克
疼痛时血压下降,收缩压<10.7kPa(80mmHg),同时伴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青紫、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反应迟钝,则为休克表现,常于心肌梗死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
全身症状
一般在发生疼痛24~48小时后,出现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一般发热体温在38℃左右,多在1周内恢复正常。可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上腹胀痛,重者可有呃逆。
并发症
乳头肌功能不全(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室壁瘤、心脏破裂
心梗后综合症
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白细胞增多和血沉增快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的过敏反应。
发热,炎症,白细胞增高。
心电图
AMI的特征性图型---是不是
AMI定位诊断---哪部分
AMI心电图演变---啥时期
AMI的特征性图型
(1)坏死型:异常Q波(病理Q波)q(Q)波宽度>0.04s,q(Q)深度:胸导>1/4R、aVL>1/2R、aVF>2/3R。
(2)损伤区:ST段弓背向上↑或与T呈单向曲线。
(3)缺血区:T↓或呈冠状T波,倒置T波尖而深,双肢对称。
心梗 ST段弓背向上抬高。
MI定位诊断:
胸前导联--电路连接方式
导联 位置
V1 胸骨右缘4肋间隙
V2 胸骨左缘4肋间隙
V3 V2与V4的中点
V4 左锁骨中线与5肋间隙交点
V5 V4水平与腋前线交点
V6 V4水平与腋中线交点
胸前导联—反映水平面情况
前间壁:V1~3
前壁:V3~5
前侧壁:V5~6
广泛前壁:V1~6
后壁:V7~9
右室:V3R~V6R
心梗心电图演变
T波高耸----ST抬高----T回落---ST回落---T波倒置
血心肌坏死标记物
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指标。
(1)肌红蛋白起病后2小时内升高,24~48小时恢复正常。
(2)肌钙蛋白I或T起病后3~4小时升高,7~10天恢复正常。肌钙蛋白10~14天恢复正常。
(3)血清心肌酶测定出现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肌酸磷酸激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升高。
治疗原则
再灌注治疗(到达医院后30分钟内开始溶栓或90分钟内行PCI),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扩大和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