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师

导航

2016年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第二章章节讲义第二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6-07

  2016年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第二章章节讲义第二节

  第二节 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

  一、大纲要求

  了解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

  二、关键知识点

  (一)应急预案的培训

  1.应急预案培训的原则和范围

  应急预案培训的原则是加强基础,突出重点,逐步提高。

  应急预案培训的基本任务是锻炼和提高队伍在突发事故情况下的快速抢险堵源、及时营救伤员、正确指导和帮助群众防护或撤离、有效消除危害后果、开展现场急救和伤员转送等应急救援技能和应急反应综合素质,有效降低事故危害,减少事故损失。

  应急培训包括:

  (1)政府主管部门的培训;

  (2)社区居民培训;

  (3)企业全员培训;

  (4)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培训。

  2.应急培训基本内容

  (1)报警;

  (2)疏散;

  (3)火灾应急培训;

  (4)不同水平应急者培训。

  3.应急训练类型

  应急训练主要包括基础训练、专业训练、战术训练和自选科目训练4类。

  (1)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主要指队列训练、体能训练、防护装备和通讯设备的使用训练等内容,训练的目的是使应急人员具备良好的战斗意志和作风,熟练掌握个人防护装备的穿戴,通讯设备的使用等。

  (2)专业训练 包括专业常识、堵源技术、抢运和清理消毒,以及现场急救等技术。通过训练使救援队伍具备一定的专业救援技术,有效的发挥救援工作。

  (3)战术训练 分为班(组)战术训练和分队战术训练。通过训练,使各级指挥员和救援人员具备良好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实际应变能力。

  (4)自选课目训练 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防化、气象、侦检技术、综合演练等项目开展训练,进一步提高救援队伍的救援水平。

  (二)应急预案的演练演习

  1.应急演习基本概念

  应急演习是指来自多个机构、组织或群体的人员针对假设事件,执行实际紧急事件发生时各自职责和任务的排练活动。应急演习可采用包括桌面演习、功能演习和全面演习在内的多种演习类型。

  (1)桌面演习 桌面演习是指由应急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的,按照应急预案及其标准运作程序讨论紧急情况时应采取行动的演习活动。桌面演习的主要特点是对演习情景进行口头演习,一般是在会议室内举行非正式的活动,主要作用是在没有时间压力的情况下,演习人员检查和解决应急预案中问题的同时,获得一些建设性的讨论结果。主要目的是在友好、较小压力的情况下,锻炼演习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应急组织相互协作和职责划分的问题。

  桌面演习只需展示有限的应急响应和内部协调活动,应急响应人员主要来自本地应急组织,事后一般采取口头评论形式收集演习人员的建议,并提交一份简短的书面报告,总结演习活动和提出有关改进应急响应工作的建议。桌面演习方法成本较低,主要用于为功能演习和全面演习做准备。

  (2)功能演习 功能演习是指针对某项应急响应功能或其中某些应急响应活动举行的演习活动。功能演习一般在应急指挥中心举行,并可同时开展现场演习,调用有限的应急设备,主要目的是针对应急响应功能,检验应急响应人员以及应急管理体系的策划和响应能力。例如,指挥和控制功能的演习,其目的是检测、评价多个政府部门在一定压力情况下集权式的应急运行和及时响应能力,演习地点主要集中在若干个应急指挥中心或现场指挥所举行,并开展有限的现场活动,调用有限的外部资源,外部资源的调用范围和规模应能满足响应模拟紧急情况时的指挥和控制要求。又如针对交通运输活动的演习,目的是检验地方应急响应官员建立现场指挥所,协调现场应急响应人员、交通运载工具的能力。

  功能演习比桌面演习规模要大,需动员更多的应急响应人员和组织,必要时,还可要求国家级应急响应机构的参与演习过程,为演习方案设计、协调和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因而协调工作的难度也随着更多应急响应急组织的参与而增大。

  (3)全面演习 全面演习指针对应急预案中全部或大部分应急响应功能,检验、评价应急组织应急运行能力的演习活动。全面演习一般要求持续几个小时,采取交互式方式进行,演习过程要求尽量真实,调用更多的应急响应人员和资源,并开展人员、设备及其他资源的实战性演习,以展示相互协调的应急响应能力。

  与功能演习类似,全面演习也少不了负责应急运行、协调和政策拟订人员的参与,以及国家级应急组织人员在演习方案设计、协调和评估工作提供的技术支持,但全面演习过程中,这些人员或组织的演示范围要比功能演习更广。

  三种演习类型的最大差别在于演习的复杂程度和规模,所需评价人员的数量与实际演习、演习规模、地方资源等状况有关。无论选择何种应急演习方法,应急演习方案必须适应辖区重大事故应急管理的需求和资源条件。

  应急演习的组织者或策划者在确定应急演习方法时,应考虑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程序制定工作的进展情况、本辖区面临风险的性质和大小、本辖区现有应急响应能力、应急演习成本及资金筹措状况、相关政府部门对应急演习工作态度、应急组织投入的资源状况等因素。

  2.应急演习的目的

  应急演习是我国各类事故及灾害应备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多部法律、法规及规章对此都有相应的规定,如《消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核电厂核事故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有关企业和行政部门应针对火灾、化学事故、矿山灾害、职业中毒二核事故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定期开展应急演习。

  应急演习目的是通过培训、评估、改进等手段提高城市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的综合应急能力,说明应急预案的各部分或整体是否能有效地付诸实施,验证应急预案应急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的适应性,找出应急准备工作中可能需要改善的地方,确保建立和保持可靠的通信渠道及应急人员的协同性,确保所有应急组织都熟悉并能够履行他们的职责,找出需要改善的潜在问题。

  3.应急演习的要求

  应急演习类型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应急演习虽有不同特点,但在策划演习内容、演习情景、演习频次、演习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共同性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

  (1)应急演习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应急预案规定。

  (2)领导重视、科学计划。开展应急演习工作必须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给予财政等相应支持,必要时有关领导应参与演习过程并扮演与其职责相当的角色。应急演习必须事先确定演习目标,演习策划人员应对演习内容、情景等事项进行精心策划。

  (3)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应急演习应结合当地可能发生的危险源特点、潜在事故类型、可能发生事故的地点和气象条件及应急准备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演习应重点解决应急过程中组织指挥和协同配合问题,解决应急准备工作的不足,以提高应急行动的整体效能。

  (4)周密组织、统一指挥。演习策划人员必须制定并落实保证演习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各项演习活动应在统一指挥下实施,参演人员要严守演习现场规则,确保演习过程的安全。演习不得影响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正常运行,不得使各类人员承受不必要的风险。

  (5)由浅入深、分步实施。应急演习应遵循由下而上、先分后合、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性的应急演习应以若干次分练为基础。

  (6)讲究实效、注重质量的要求。应急演习指导机构应精干,工作程序要简明,各类演习文件要实用,避免一切形式主义的安排,以取得实效为检验演习质量的唯一标准。

  (7)应急演习原则上应避免惊动公众,如必须卷入有限数量的公众,则应在公众教育得到普及、条件比较成熟时相机进行。

  4.应急演习的任务

  开展应急演习过程可划分为演习准备、演习实施和演习总结三个阶段。应急演习是由多个组织共同参与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按照应急演习的三个阶段,可将演习前后应予完成的内容和活动分解并整理成二十项单独的基本任务。

  (1)确定演习日期;

  (2)确定演习目标和演示范围;

  (3)编写演习方案;

  (4)确定演习现场规则;

  (5)指定评价人员;

  (6)安排后勤工作;

  (7)准备和分发评价人员工作文件;

  (8)培训评价人员;

  (9)讲解演习方案与演习活动;

  (10)记录应急组织演习表现;

  (11)评价人员访谈演习参与人员;

  (12)汇报与协商;

  (13)编写书面评价报告;

  (14)演习人员自我评价;

  (15)举行公开会议;

  (16)通报不足项;

  (17)编写演习总结报告;

  (18)评价和报告不足项补救措施;

  (19)追踪整改项的纠正;

  (20)追踪演习目标演示情况。

  5.应急演习的目标及目标内容

  应急演习目标是指检查演习效果,评价应急组织、人员应急准备状态和能力的指标。下述十八项演习目标基本涵盖城市重大事故应急准备过程中,应急机构、组织和人员应展示出的各种能力。城市在设计演习方案时应围绕这些演习目标展开。

  (1)应急动员

  展示通知应急组织,动员应急响应人员的能力。本目标要求责任方应具备在各种情况下警告、通知和动员应急响应人员的能力,以及启动应急设施和为应急设施调配人员的能力。责任方既要采取系列举措,向应急口向应人员发出警报,通知或动员有关应急响应人员各就各位,还要及时启动应急指挥中心和其他应急支持设施,使相关应急设施从正常运转状态进入紧急运转状态。

  (2)指挥和控制

  展示指挥、协调和控制应急响应活动的能力。本目标要求责任方应具备应急过程中控制所有响应行动的能力。事故现场指挥人员、应急指挥中心指挥人员和应急组织、行动小组负责人员都应按应急预案要求,建立事故指挥系统,展示指挥和控制应急响应行动的能力。

  (3)事态评估

  展示获取事故信息,识别事故原因和致害物,判断事故影响范围及其潜在危险的能力。本目标要求应急组织具备主动评估事故危险性的能力。即应急组织应具备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积极收集、获取事故信息,评估、调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场危险性以及危险品泄漏等有关情况的能力;具备根据所获信息,判断事故影响范围,以及对居民和环境的中长期危害的能力;具备确定进一步调查所需资源的能力;具备及时通知国家、省及其他应急组织的能力。

  (4)资源管理

  展示动员和管理应急响应行动所需资源的能力。本目标要求应急组织具备根据事态评估结果识别应急资源需求的能力,以及动员和整合内外部应急资源的能力。

  (5)通讯

  展示与所有应急响应地点、应急组织和应急响应人员有效通讯交流的能力。本目标要求应急组织建立可靠的主通讯系统和备用通讯系统,以便与有关岗位的关键人员保持联系。应急组织的通讯能力应与应急预案中的要求相一致。通讯能力的展示主要体现在通讯系统及其执行程序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方面。

  (6)应急设施——装备和信息显示

  展示应急设施、装备、地图、显示器材及其他应急支持资料的准备情况。本目标要求应急组织具备足够应急设施,且应急设施内装备、地图、显示器材和应急支持资料的准备与管理状况能满足支持应急响应活动的需要。

  (7)警报与紧急公告

  展示向公众发出警报和宣传保护措施的能力。本目标要求应急组织具备按照应急预案中的规定,迅速完成向一定区域内公众发布应急防护措施命令和信息的能力。

  (8)公共信息

  展示及时向媒体和公众发布准确信息的能力。本目标要求责任方具备向公众发布确切信息和行动命令的能力。即责任方应具备协调其他应急组织,确定信息发布内容的能力;具备及时通过媒体发布准确信息,确保公众能及时了解准确、完整和通俗易懂信息的能力;具备谣言控制,澄清不实传言的能力。

  (9)公众保护措施

  展示根据危险性质制定并采取公众保护措施的能力。本目标要求责任方具备根据事态发展和危险性质选择并实施恰当公众保护措施的能力,包括选择并实施学生、残障人员等特殊人群保护措施的能力。

  (10)应急响应人员安全

  展示监测、控制应急响应人员面临的危险的能力。本目标要求应急组织具备保护应急响应人员安全和健康的能力,主要强调应急区域划分、个体保护装备配备、事态评估机制与通讯活动的管理。

  (11)交通管制

  展示控制交通流量,控制疏散区和安置区交通出入口的组织能力和资源。本目标要求责任方具备管制疏散区域交通道口的能力,主要强调交通控制点设置、执法人员配备和路障清除等活动的管理。

  (12)人员登记、隔离与去污

  通过人员登记、隔离与消毒过程,展示监控与控制紧急情况的能力。本目标要求应急组织具备在适当地点(如接待中心)对疏散人员进行污染监测、去污和登记的能力,主要强调与污染监测、去污和登记活动相关的执行程序、设施、设备和人员情况。

  (13)人员安置

  展示收容被疏散人员的程序、安置设施和装备、以及服务人员的准备情况。本目标要求应急组织具备在适当地点建立人员安置中心的能力,人员安置中心一般设在学校、公园、体育场馆及其他建筑设施中,要求可提供生活必备条件,如避难所、食品、厕所、医疗与健康服务等。

  (14)紧急医疗服务

  展示有关转运伤员的工作程序、交通工具、设施和服务人员的准备情况,以及展示医护人员、医疗设施的准备情况。本目标要求应急组织具备将伤病人员运往医疗机构的能力和为伤病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转运伤病人员既要求应急组织具备相应的交通运输能力,也要求具备确定伤病人员运往何处的决策能力。医疗服务主要是指医疗人员接收伤病人员的所有响应行动。

  (15)24小时不间断应急

  展示保持24小时不间断的应急响应能力。本目标要求应急组织应急过程中具备保持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能力。重大事故应急过程可能需坚持1日以上的时间,一些关键应急职能需维持24小时的不间断运行,因而责任方应能安排两班人员轮班工作,并周密安排接班过程,确保应急过程的持续性。

  (16)增援(国家、省及其他地区)

  展示识别外部增援需求的能力和向国家、省及其他地区的应急组织提出外部增援要求的能力。本目标要求应急组织具备向国家、省及其他地区请求增援,并向外部增援机构提供资源支持的能力。主要强调责任方应及时识别增援需求、提出增援请求和向增援机构提供支持等活动。

  (17)事故控制与现场恢复

  展示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发展和恢复现场的能力。本目标要求应急组织具备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控制事故发展和清理、恢复现场的能力。事故控制是指应急组织应及时扑灭火源或遏制危险品溢漏等不安全因素,以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现场恢复是指应急组织为保护居民安全健康,在应急响应后期采取的清理现场污染物、恢复主要生活服务设施、制定并实施人员重入、返回与避迁措施等一系列活动。

  (18)文件化与调查

  展示为事故及其应急响应过程提供文件资料的能力。本目标要求应急组织具备根据事故及其应急响应过程中的记录、日志等文件资料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并提出应急不足改进建议的能力。从事故发生到应急响应过程基本结束,参与应急的各类应急组织应按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中的规定,执行记录保存、报告编写等工作程序和制度,保存与事故相关的记录、日志及报告等文件资料,供事故调查及应急响应分析使用。

  6.应急演习的准备

  (1)成立演习策划小组

  应急演习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工作,为确保演习成功,应建立应急演习策划小组。策划小组应由多种专业人员组成,包括来自消防、公安、医疗急救、应急管理、学校、气象部门的人员,以及新闻媒体、企业、交通运输单位的代表等组成,必要时,军队、核事故应急组织或机构也可派出人员参与策划小组。

  (2)选择演习目标与演示范围

  演习策划小组应事先确定本次应急演习的一组目标,并确定相应的演示范围或演示水平。

  ①选择演习目标。策划小组应在演习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演习目标。演习需求分析是指在评价以往重大事故和演习案例的基础上,分析本次演习需重点解决的问题、需检验的应急响应功能和演习的地理范围。

  ②确定演习目标的责任方。策划小组应依据城市重大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程序,确定对负责各项演习目标的应急组织,即责任方。由于在应急预案或其执行程序中可能将多项应急响应功能分配给多个应急组织负责,因此,策划小组确认各演习目标的责任方时,应不仅分析演习目标,同时还应针对具体的应急响应功能进行分析。

  ③签订演示协议。演示范围(或演示水平)是指对演习事件承担某项职责的应急组织响应演习事件的行动与响应实际紧急事件的行动之间的一致程度。演习时,应急响应行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表现,一种是参与演习的应急组织按照实际紧急事件发生时应采取的行动而行动;另一种是通过模拟行动表现出来。与此相对应,应急组织参与演习可分为两类:全面参与和部分参与。全面参与指应急组织必须展示应急预案或执行程序中规定的所有应急响应能力,包括该组织应急设施内部的演习活动和现场(外部)的演习活动;部分参与指应急组织仅在该组织应急设施内部实施各项演习活动,而现场演习活动则通过模拟行动表现。

  城市开展重大事故全面应急演习时,并不一定要求与演习目标相关的应急组织全部参与,也不要求参与演习的应急组织全面参与。应急组织是选择全面参与还是部分参与主要取决于该组织是否是该次演习的培训对象和评价对象。如果不是,则该组织可以采取部分参与方式,其现场演习活动由控制人员或模拟人员以模拟方式完成。为确保演习成功进行,策划小组应与所有希望通过模拟行动展示演习目标的应急组织签订书面演示协议,规范演示范围,说明允许该组织展示应急演习目标时可采取的模拟行动。

  (3)编写演习方案

  演习方案应以演习情景设计为基础。演习情景是指对假想事故按其发生过程进行叙述性的说明,情景设计就是针对假想事故的发展过程,设计出一系列的情景事件,包括重大事件和次级事件,目的是通过引入这些需要应急组织做出相应响应行动的事件,刺激演习不断进行,从而全面检验演习目标。演习情景中必须说明何时、何地、发生何种事故、被影响区域、气象条件等事项,即必须说明事故情景。演习人员在演习中的一切对策活动及应急行动,主要针对假想事故及其变化而产生的,事故情景的作用在于为演习人员的演习活动提供初始条件并说明初始事件的有关情况。事故情景可通过情景说明书加以描述,并以控制消息形式通过电话、无线通信、传真、手工传递或口头传达等传递方式通知演习人员。

  演习方案主要包括情景说明书、演习计划、评价计划、情景事件总清单、演习控制指南、演习人员手册和通讯录等演习文件。

  ①情景说明书。情景说明书的主要作用是描述事故情景,为演习人员的演习活动提供初始条件和初始事件。情景说明书主要以口头、书面、广播、视频或其他音频方式向演习人员说明。

  ②演习计划。演习的目的在于检验和提高应急组织的总体应急响应能力,使应急响应人员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与应急实际相结合。为确保演习成功,策划小组应事先制定演习计划。

  ③评价计划。评价计划是对演习计划中演习目标、评价准则及评价方法扩展。内容主要是对演习目标、评价准则、评价工具及资料、评价程序、评价策略、评价组组成以及评价人员在演习准备、实施和总结阶段的职责和任务的详细说明。

  ④情景事件总清单。情景事件总清单是指演习过程中需引入情景事件(包括重大事件或次级事件)按时间顺序的列表,其内容主要包括情景事件及其控制消息和期望行动,以及传递控制消息时间或时机。情景事件总清单主要供控制人员管理演习过程使用,其目的是确保控制人员了解情景事件应何时发生、应何时输入控制消息等信息。

  ⑤演习控制指南。演习控制指南是指有关演习控制、模拟和保障等活动的工作程序和职责的说明。该指南主要供控制人员和模拟人员使用,其用途是向控制人员和模拟人员解释与他们相关的演习思想,制定演习控制和模拟活动的基本原则,建立或说明支持演习控制和模拟活动顺利进行的通讯联系、后勤保障和行政管理机构等事项。

  ⑥演习人员手册。演习人员手册是指向演习人员提供的有关演习具体信息、程序的说明文件。演习人员手册中所包含的信息均是演习人员应当了解的信息,但不包括应对其保密的信息,如情景事件等。

  ⑦通讯录。通讯录是指记录关键演习人员通信联络方式及其所在位置等信息的文件。

  (4)制定演习现场规则

  演习现场规则是指为确保演习安全而制定的对有关演习和演习控制、参与人员职责、实际紧急事件、法规符合性、演习结束程序等事项的规定或要求。演习安全既包括演习参与人员的安全,也包括公众和环境的安全。确保演习安全是演习策划过程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策划小组应制定演习现场规则。

  (5)培训评价人员

  策划小组应确定演习所需评价人员数量和应具备的专业技能,指定评价人员,分配各自所负责评价的应急组织和演习目标。评价人员应来自城市重大事故应急管理部门或相关组织及单位,对应急演习和演习评价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并具备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必要的组织和分析能力,以及处理敏感事务的行政管理能力。此外,评价人员还应具备团队意识、客观、坚韧、思维敏捷、诚实等个人品质。评价人员数量根据应急演习规模和类型而定,对于参演应急组织、演习地点和演习目标较少的演习,评价人员数量需求也较少;反之对于参演应急组织、演习地点和演习目标较多的演习,评价人员数量也随之增加。

  评价人员必须十分熟悉演习目标、评价准则、演示范围,以及演习评价程序与评价方法。因此,演习前,策划小组应专门为评价人员提供培训机会。

  7.应急演习

  应急演习实施阶段是指从宣布初始事件起到演习结束的整个过程。虽然应急演习的类型、规模、持续时间、演习情景、演习目标等有所不同,但演习过程中应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1)演习控制

  演习过程中参演应急组织和人员应尽可能按实际紧急事件发生时的响应要求进行演示,即“自由演示”,由参演应急组织和人员根据自己关于最佳解决办法的理解,对情景事件作出响应行动。策划小组或演习活动负责人的作用主要是宣布演习开始和结束,以及解决演习过程中的矛盾。控制人员的作用主要是向演习人员传递控制消息,提醒演习人员终止对情景演练具有负面影响、或超出演示范围的行动,提醒演习人员采取必要行动以正确展示所有演习目标,终止演习人员不安全的行为,延迟或终止情景事件的演习。

  演习过程中参演应急组织和人员应遵守当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演习现场规则,确保演习安全进行,如果演习偏离正确方向,控制人员可以采取“刺激行动”以纠正错误。“刺激行动”包括终止演习过程,使用“刺激行动”时应尽可能平缓,以诱导方法纠偏,只有对背离演习目标的“自由演示”才使用强刺激的方法使其中断反应。

  (2)演习实施要点

  为充分发挥演习在检验和评价城市应急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演习策划人员、参演应急组织和人员针对不同应急功能的演习时,应注意如下演习实施要点:早期通报;指挥与控制;)通讯;警报与紧急公告;公共信息与社区关系;资源管理;卫生与医疗服务;应急响应人员安全;公众保护措施;火灾与搜救;执法;事态评估;人道主义服务;市政工程。

  8.应急演习评价、总结

  (1)演习评价

  演习评价是指观察和记录演习活动、比较演习人员表现与演习目标要求并提出演习发现的过程。演习评价目的是确定演习是否达到演习目标要求,检验各应急组织指挥人员及应急响应人员完成任务的能力。要全面、正确的评价演习效果,必须在演习覆盖区域的关键地点和各参演应急组织的关键岗位上,派驻公正的评价人员。评价人员的作用主要是观察演习的进程,记录演习人员采取的每一项关键行动及其实施时间,访谈演习人员,要求参演应急组织提供文字材料,评价参演应急组织和演习人员表现并反馈演习发现。

  (2)应急演习总结与追踪

  演习结束后,进行总结与讲评是全面评价演习是否达到演习目标、应急准备水平及是否需要改进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演习人员进行自我评价的机会。演习总结与讲评可以通过访谈、汇报、协商、自我评价、公开会议和通报等形式完成。

  三、应试注意问题及分析

  应急培训与演习是检验应急预案实战效果的最好的途径,验证应急预案的适用性和制定部门的综合能力,为应急预案的更新与改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单元尽管没有要求重点掌握,但是要求考生必须要了解应急培训的基本内容、类型和应急演习的目的、任务以及演习要求,以便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本单位的预案进行检验更新。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