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自学考试《中国传统道德》复习试题及答案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2-21

  1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1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该如何相处,如何来看待不同的观点。世间万物都有他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人和人的想法也不会完全一样。正是这些不同的事物或想法相互碰撞,相互切磋,从而才能产生出新的灵感,新的火花,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才会不断的向前迈进,向前发展……

  13、中庸(概念):中庸作为一种思想态度思想方法与处世原则,是孔子所推崇的一种人生的最高境界,其基本含义是“执两用中”,即中庸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最佳状态。

  14、志道(概念):立志就是“志道”,即要树立远大的道德理想目标,这个理想目标就是“志道”。

  15、礼让(概念):礼让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既重要而又广为人的规范,是要求人们在各种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中要有恭敬,谦让的精神和行为,以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顺畅。

  16、“君子不器”(概念):君子学习不是为了成什么器,而是为了完善自己。

  17、“忠恕”(概念):所谓“忠”即是尽己,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成就他人。所谓“恕”,则是原谅,宽囿他人。

  18、内圣外王(概念):由道家提出后来成为儒家的人生理想,“内圣”指塑造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境界,“外王”即在人生过程中充分展示善良本性,达到至善。

  19、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建立了具有完整体系的政治理论“仁政”学说。孟子的这一思想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方面,他提倡“王道”、“仁政”,其出发点和目的在于“王天下”、“得天下”:第一,人人有田宅;第二,争取民心; 第三,尊贤重士;第四,施行教化。第五,性善论。

  20、孟子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孟子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作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首先,“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决不无原则地服从,应立足于仁义礼智,只向真理和正义低头;其次,“大丈夫”还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孟子同孔子一样,其施教的目的在于培养“治人”的“君子”。他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培养“大丈夫”的方法与内容,主要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持志养气。人的精神境界是靠“养”出来的,是靠一件件平常的善言善行积累起来的。(2)存心养性。孟子认为,要真正做到寡欲,就必须发挥人的“大体”即理性思维的作用。(3)动心忍性。孟子在道德教育方面非常重视磨炼意志。孟子认为,一个“大丈夫”应当经过磨炼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为了道义,为了信仰,在必要的时候应当能“舍生取义”。(4)反求诸己。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孟子认为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对任何得不到预期效果的行为,都应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5)知耻改过。孟子知耻才能改过迁善。知耻是内在的心理活动,改过迁善则是知耻的外在表现。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