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自考《义务教育班级管理》模拟试卷及答案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6-01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某校初一(2)班班主任刘老师,与全班同学经过一个月的想象、论证后,制定了如下班级奋斗目标:

  (1)在学校“教育为本,学习为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做一个雷锋式的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父母、爱老师、爱班级的人。

  (2)刻苦学习,达到人人升级,人人毕业;达到体育锻炼标准,人人都能掌握一种运动的方法和规则,人人爱清洁、人人讲卫生,尤其是要重视用眼卫生,没有新的近视发病者;人人都有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岗位,坚持为班级、为学校、为他人、为社会做好事。……人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人人有自己喜爱的学科,人人有自己喜爱的劳动,人人都会1—2种小制作,人人都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人人都学会2-3种自我服务的技能,人人都能掌握文明礼仪并身体力行。

  (3)半年内达到学校良好班集体水平,一年内达到区级优秀班集体水平,三年内达到市级优秀集体水平。

  请用班级目标管理的相关原则分析上述案例。

  答: 案例中刘老师的班级目标管理遵循了以下几条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首先坚持的基本原则,班级目标管理也离不开这一宗旨。因此,班级目标管理应体现国家的教育目的,体现一定社会及学校对学生要求的基本方向和质量规格,它是这些要求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化。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其出发点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舍此目标管理就丢了灵魂。

  (2)激励性原则

  一个好的目标应当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较高的达成度,而达成度的高低取决于吸引力的强弱,班主任须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针对本班的现状,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一些经过努力能够达成的目标,引导学生爬“坡”,使全体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都能分享到成功的快乐。

  (3)可测性原则

  班级目标必须是可量化、可操作、可评估的,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特征,而不是抽象的模糊之物。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应分阶段,按要求进行定量分析,有些不能直接量化的指标,可以先定性然后进行二次量化,有些指标经过实践无法测量的,要更换合适的指标。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20分)

  论述班级活动设计的艺术。

  班级活动设计的艺术

  在班级活动中要发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排除班主任的指导、点拨与建议的作用,至少应在关系到活动质量的几个主要方面,如活动主题、活动程序、活动情境、活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班主任要起到的主导作用,要掌握一定的艺术。

  (1)活动主题的设计艺术

  活动主题的确定十分重要,它是设计整个活动的前提。作为班集体活动,无论是从活动的内容上讲,还是从活动的类型来说,在主题的选定上都应体现出鲜明、新颖、具体的特点。

  ①主题鲜明。主题鲜明是指要紧跟时代的要求和特点,要适合当代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需求。

  ②主题新颖。一提新颖,人们往往会想到活动的形式,其实不然,活动的主题也可设计得新颖,设计得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

  ③主题具体。所谓具体是指主题要有针对性,不要贪大求全。这就要求班主任组织的活动能针对班上带有普遍性或倾向性的问题来确定主题。比如为解决初三学生临近中考前普遍存在着焦虑情绪这个问题而开展的主题活动,其题目就应紧紧扣住焦虑情绪设题,如“冷静是成功之母”或“你能行”,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如果用“争做合格毕业生”这样的题目就很可能无助于学生解除焦虑情绪,反而会给他们造成无形的压力。

  (2)活动程序的设计艺术

  活动程序即活动进行的先后次序,亦叫活动步骤。它主要指活动实施过程中的诸多环节的先后顺序。我们在开展一次(或一项)活动时,为了使活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往往都围绕着本次活动的目标组织若干不同形式的“节目”。那么,哪个“节目”先上,哪个“节目”后上,“节目”间如何串联,如何让同学对活动产生整体印象等,都需要做出合理而科学的安排。安排得合理,整个活动就进展得顺利,安排得不好,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给人造成杂乱无章、乱乱哄哄的印象。

  (3)活动情境的设计艺术

  活动情境包括物化环境与非物化环境。物化环境(亦称有形情境),它指的是开展活动的会场环境;非物化环境(亦称隐形情境),它指的是舆论、氛围、情感等。此外,也可以把活动的主题或内容设计成一个问题情境。对于物化环境,即活动的地点或会场要精心选择、布置,使之具有典型性、艺术性,以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和教育效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让墙壁说话,让环境育人”。对于非物化环境则需要班主任去创设、去激发、去调动,以使学生能置身于易受感染、能受到熏陶的气氛之中,于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和教育。至于问题情境,则需要班主任在认真听取同学建议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而周密的设计。

  (4)评价指标的设计艺术

  评价是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对活动质量的高低、活动目标落实的情况、活动效果是否显著所做的客观判断。坚持对活动进行评价有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使我们的工作逐渐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做好评价,必须在制定计划时就设计好评价的指标(即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在设计评价指标时,班主任要做到:

  第一,评价指标的确定要坚持客观性和激励性原则。所谓“客观性”是指要紧密结合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不能主观降低或超越他们的行为能力和认知水平。所谓“激励性”原则是指侧重于给学生以引导和鼓励,通过评价要给他们信心和力量,给他们成功的希望,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进而更好的发展自己。如果求全责备,严厉苛刻,则容易使他们自暴自弃。

  第二,评价指标的内容和标准的确定,一定要紧紧围绕活动的目的。比如,评价班集体活动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项指标是看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因为我们所开展的任何活动都是以学生为参与主体,以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和提高为目的。然后,要想评出“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是怎样的,还必须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参与的时间、广度、范围、协作情况等”来考察。这就要求既要有明确的评价内容(一级指标),还应有具体的标准(二级指标),这样才能构成完整的指标体系。

  第三,评价指标测评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问卷、访谈、检测、汇报等。

  第四,评价指标的设计要能反映下列要素的真实情况:即活动主题是否符合教育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容是否有时代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形式有无创新;成员的主动性及影响效果如何等。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