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模拟题及答案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5-11

  参考答案:

  一、单选

  1B2B34D5A6B7B8A9A10D11C12A13D14B15C16A17 18C19A20A

  二、多选

  1ABD2CD3AD4ABD5BCD

  三、填空

  1杜威 2自选游戏 教学游戏 3对游戏材料的选择 对游戏主题—最后建构物的假象 最后建构物的建构 对最后建构物功能的假象与实现 4内部控制 内部动机 内部真实

  四、简答

  1.

  (1)外部条件因素在游戏中的重要性,儿童游戏是一种外部可观察行为,通过对儿童的表情动作角色扮演言语及所使用的材料的观察,我们可以判断儿童是否在游戏。

  (2)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是游戏行为发生的内在依据或内部原因,它主要包括作为游戏主体的儿童的动机与体验

  2.

  (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伊特.自我.超我。伊特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原始本能冲动所组成的,它们不懂得什么逻辑道德,而只受唯乐原则支配,盲目的追求满足。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的部分,它代表着“我们意识的要求”是人离开了动物界。“自我”是现实化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家训下,“伊特”分离出来的一部分。

  (2)弗洛伊德认为统治儿童期的愿望就是快快长大,做大人所能做的事。

  3.

  (1)首先,组织实施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其难度应适中。

  (2)确保游戏的安全性

  (3)保证游戏的趣味性

  (4)尊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

  (5)保证幼儿游戏的活动性

  (6)游戏的发展性

  (7)做到“全面”

  4.

  (1)爱护玩具,不随便毁坏玩具

  (2)玩具共享,不能独占或抢夺

  (3)学会整理玩具,不随处乱放或乱扔

  (4)友好合作好共处,不干扰或捣乱他人

  5.

  (1)向家长宣传好说明游戏的重要性,破除“游戏不同于学习””的传统观念

  (2)家长应当民主地平等地对待子女

  (3)家长在游戏中应培养与的鼓励儿童创造与独立性

  (4)在开展亲子游戏的同时,鼓励与支持儿童的独立游戏以及伙伴的交往与游戏,培养儿童独立游戏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儿童和伙伴交往以及游戏的兴趣与能力

  五、论述

  1.

  (一)把儿童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二)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的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深刻揭示了游戏本身所固的.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三)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游戏的主体性本质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游戏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教育功能和全面发展价值。

  (四)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即周围的人和事物)对儿童游戏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制约。因为只有在承认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基础上,说明游戏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游戏才不会丧失灵魂,才能真正实现游戏这种独特的教育功能与价值。 (五)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儿童主体性发挥程度是评判教师游戏指导水平高低的关键指标,并制约着游戏主体性发展价值的实现。

  2.间接地言语具有鼓励肯定启发诱导的作用。

  间接地言语方式重在启发.诱导.暗示幼儿去如何做,主要包括建议.描述.询问.重述.评论等具体策略。

  (一)建议;教师通过言语试探地或协商地要求或暗示儿童去做什么和如何做,重在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的指导。

  (二)评论;教师通过言语,自己或与儿童共同评论游戏中的儿童及行为,表扬和肯定正确的,也可以指出不足或提出建议。

  (三)描述;教师用言语来描述儿童的行为,是儿童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的意义有更明确的意识,同时,教师的言语也为儿童描述自己的行为提供了范例。

  (四)询问;是指教师鼓励婴幼儿用言语描述自己的行为或所发生的事情。

  (五)重述;是指教师在于学前儿童的交谈中,采用有变化的句子结构,重述儿童刚才所讲的话,为儿童提供正确的句子结构,或不同的句型,使儿童了解到可以用不同的话说一件事情。

  (六)提问;是指教师采用问题的形式,鼓励和引导幼儿探索思考与表达。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