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四川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题3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5-04-30
中(一)正直(节选)(16分)
①最珍贵也是最基本的品格就是正直了。正则“品”端,直则“人”立。正直是一种风骨,如同山中劲竹、冬里腊梅,于风急雪大处方显出风标高峻。不能想像一棵歪扭斜长的树派上大用场。天和地之间的各种诱惑太多了,四方风雨太多了,站直了委实不易,此乃生活;偏要努力站直了,乃是生活的诗。
②提起正直,我总是想起一个悲剧式的伟人,彭德怀元帅,想像着当他从庐山下来,山一般沉重的步履,怎样撼动了铁肠历史的心。俗话说,沉默是金,在一些非常时刻,不沉默更是金。于鸦雀无声之际,一声冲天的云雀,尤为惊心一动魄。“我为人民鼓与呼”,底气不足者,更是无法作此一呼的。横刀立马不难,难的是四面楚歌之时仍横刀立马。历史是公平的,正直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必以正直本身的价值分量所平衡。因此,隔着山雾般浓重的岁月,我们仍一眼能看到他雕塑式地伫立于山顶俯视苍生的影像,那宽宽的肩膀能负起苦难,却不容挑丝毫阿谀,那便是一卧品格的骨架啊!
③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更多的是从一些偶然的小事上折射出他生命的光泽。有一个不知名的行人。捡到了一个鼓囊囊的钱包,他不停地寻找,最后交回失主。当.剐人闸他钱包里有多少钱时,他说不知道,“我没有打开,田为我怕诱惑誉’我为这则轶闻感动,这里面含有一种真实的美和正直的底蕴。拾金不昧为上品,知已人格弱,点而竭力避之、坦然陈之,更见其品性的可爱端庄。
13、“天和地之间的各种诱惑太多了,四方风雨太多了,站直了委实不易,此乃生活;偏要努力站直了,乃是生活的诗。” 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4、第二段中加点的词语“作此一呼,,指的是什么?(2分)]
15、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请谈谈你对“四面楚歌”这个成语的理解。(3分)]
16、选文中有许多或精辟或凝重的语句,请选抄当中的一句并加以评析。(4分)
17、选文中的两个事例各从什么角度举例的?你从中得到一点什么启示?(4分)
13、(3分)生活中有物质金钱等的引诱,也有困难、挫折的打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并经受住考验,这才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14、(2分)“我为人民鼓与呼”
15、(3分)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意思接近即可)
16、(4分)(以下仅为示例,评卷时可根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选抄句子1分,评析3分)
(1)沉默是金。在一些非常时刻,不沉默更是金——于无声处听惊雷。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敢为人先,是行的高标。(精辟句子评析)
(2)隔着山雾般浓重的岁月,我们仍一眼能看到他雕塑式地伫于山顶俯视苍生的影像。那宽宽的肩膀能负起苦难,却不容丝毫阿谀。——如磐岁月,饱经磨难的历史老人敢于直面现实,身陷险境,仍不失刚直秉性,伟岸孤独的身影让人顿生沉重之感。
(凝重句子评析)
(3)横刀立马不难,难的是四面楚歌之时仍横刀立马——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四面楚歌,彰显彭总气概。本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赞颂了彭总伟大的人格(凝重句子评析)。
17、(4分)从伟人的角度和普通人的角度,各选择了一个典型事例;或答“从‘敢为人民鼓与呼’和拾到钱包寻找失主的角度,各选择了一个典型事例”亦可给2分。“启示”示例:在用论据论证论点时,要从不同角度选取论据,将使论证更有力。。或:正直往往需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会得到人们的赞颂。(2分)
黔东南州课改
读“磨脑子”的书
⑴ 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⑵与一般的书籍比较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
⑶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⑷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惟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⑸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B。“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⑹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18、这篇议论文采用怎样的结构方式?(3分)
19、这篇文章大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你说说(2)段和(5)段中加点的词语“现成的肉”、“烂杏”各比喻什么,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4分)
20、读“磨脑子”的书,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4分)
21、对文章的中心论点及一些说法,你赞同吗?请说说理由。(4分)
18、(3分)采用总分式的结构。
19、(4分)“现成的肉”喻阅读时无须“磨脑子”的书。(或答:“现成的肉”比喻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亦可给分);“烂杏”喻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意思相症即可给分)。(2分)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他使抽象的说理变得通俗易懂,使文章生动活泼,增添文章的可读(只要说出一点表达效即可给2分。)
20、(4分)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能够给人带来非同一般的快乐;是与智者的对话。(答对其中两点即可给4分。)
21、(4分)赞同与否均可,只要言之成垣、持之有据,表达准确、简明即可给满分。
22、(10分)
①(4分)写出歌曲名1分,写出一两句歌词1分,品析出歌词所含的思想感情给2分。
②(3分)用了其中一个修辞手法给1分,语句通顺、感情真挚地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感谢之情给2分。
③(3分)提出一条可行性建议给2分;语句通顺给1分。
23、(3分)“书名”不给分,所列三项每项给1分,酌情给分。
24、(4分)所造句子用了“……可以……也可以……,’样式给1分,构成对比给1分,句子
语言准确、通顺给2分。
山西省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15~19题。(13分)
读“死”书与读“活”书
蒋孔阳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a)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b)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c)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d)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e)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选自人教版课标本自读课本九年级上《我的家园》)
15.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谈读“死”书与读“活”书。
B.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C.中学生应该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D.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
16.最后一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其中的“金钥匙”是指 。(3分)
17.下面的句子是从第三段抽出来的,它的位置在 句和 句之间。(2分)
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
18.“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我们在课文《怀疑与学问》中曾经读过,请谈谈你对它的理解。(2分)
19.阅读全文后,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谈谈理由。(3分)
15、C
16、比喻论证 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
17、b c
18、读书时要有一点探究和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否则,读书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19、例1:同意。作者在文中倡导的是中学阶段读书的目的是打好知识的基础,以后才能灵活深刻地理解书中的要义。
例2:不同意。中学阶段不应只强调读“死”书,打基础固然重要,但还要培养灵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