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药理学辅导笔记(2)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7-14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药物作用:严格地说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或原发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药物效应:也称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或形态的改变

  药物作用的类型

  1. 根据用药目的可分为:

  ▲⑴ 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治本)如:用抗生素消除体内致病菌。

  ▲⑵ 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所进行的治疗。(治标)如:用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

  2.按药物作用的部位来分

  ▲⑴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

  如局麻药对感觉神经的麻醉作用,滴眼药水的扩瞳作用,口服硫酸镁的导泻作用及某些外用药的作用

  ▲⑵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入血循环后引起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又称为吸收作用

  3、按药物的作用产生的先后来分

  ▲⑴原发作用:又称直接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最先产生的作用,如洋地黄直接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

  ▲⑵继发作用:又称间接作用,是由直接作用所引起,如:洋地黄强心后使心输出量↑→肾血流量↑→尿量↑,有利于消除心性水肿。洋地黄的利尿作用就为间接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

  1.调节功能: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称为兴奋;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称为抑制

  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

  3.补充不足:补充机体代谢所需的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效应的专一性称为选择性。选择性决定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

  特点:⑴选择性是相对的,与剂量有关。如咖啡因在小剂量时主要兴奋大脑皮层,剂量加大可兴奋延脑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⑵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强,作用单纯;选择性低的药物作用广泛,针对性差,副作用多。

  剂量:药物每天所的用量。是决定血药浓度和药物效应的主要因素。

  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剂量与其在血液中的浓度(血药浓度)的高低和药理效应的强弱成正比。

  无效量→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极量→最小中毒量→中毒量→最小致死量→致死量

  量效曲线

  1.量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可用连续增减的数量来表示。如心率、血压、血糖浓度、尿量、平滑肌的舒缩等(或用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2.质反应:有些药理效应只能以阴性或阳性表示。故又称全或无反应。如死亡、睡眠、惊厥、麻醉等,必需使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

  ★效能:指药物可产生的最大效应,在量效曲线上指曲线的最高点,也就是药理效应的极限。

  ★效价:指的是产生一定效应时药物所需剂量。

  效能与强度的区别:强度高的药用量小,效能高的药效应强。一般说来,效能高比强度高更有实际意义。

  3.量效变化速度:常用直线化后的斜率表示。斜率较陡,提示药效较剧烈;斜率较平坦,提示药效较温和。

  量效曲线的对称点在50%处,此处斜率最大,对于剂量变化的反应最灵敏,称之ED50,可以代表药物的效价强度。

  量效曲线反应以下规律

  ①药物必须达到一定剂量才能产生效应;

  ②在一定范围内,效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③效应的增加有一定极限,此极限称为药物的最大效应或效能,超过此极限,剂量再增加,效应不再增加;

  ④阈剂量与最大效应间的差距反映曲线坡度。

  4.质反应量效曲线

  ★半数有效量: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剂量或浓度。分别用半数有效剂量(ED50 )及半数有效浓度(EC50 )表示。

  如果效应指标为中毒或死亡则改为半数中毒剂量(TD50 )、半数中毒浓度(TC50 )或半数致死剂量(LD50 )及半数致死浓度(LC50 )表示。

  5.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⑴治疗指数(TI): LD50 /ED50 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是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2)安全指数(SI):对于治疗效应和致死效应量效曲线不平行(或曲线斜率交平坦)的药物,可用安全指数,即LD1/ED99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3)安全范围:较好的药物安全性指标是ED95 ~LD5 之间的距离,称为安全范围,其值越大药物越安全。

  构效关系: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或毒性之间的关系。

  意义:⑴深入认识药物作用;⑵ 定向设计药物结构;⑶研制开发新药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