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基础医学理论《病理生理学》考点:第十六章肺功能不全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23

  3、解剖分流增加

  解剖分流正常情况下存在。解剖分流的血液未经过气体交换,故称为真性分流。

  支气管扩张症时,伴有支气管血管扩张和动-静脉短路开放,使解剖分流增加,静脉血掺杂异常增多,而导致呼衰。

  肺实变和肺不张时,类似解剖分流,实际为功能性的分流。

  吸入纯氧可有效提高功能性分流的PaO2,而对真性分流无明显作用。

  ARDS与呼衰:

  急性肺损伤引起I型呼衰的机制:肺弥散功能障碍、肺内分流和死腔样通气。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是最主要的发病机制。

  急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广泛的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

  ARDS肺的病理变化:严重的肺间质水肿和肺泡水肿;II型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坏死;出血、肺不张、微血栓、纤维化;肺泡透明膜形成。

  COPD与呼衰:

  COPD引起呼衰的共同特征是管径小于2mm的小气道阻塞和阻力增高。

  引起呼衰的机制:

  1、阻塞性通气障碍:

  2、限制性通气障碍

  3、弥散功能障碍

  4、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血气:PaO2下降,PaCO2升高,二者不呈一定比例关系

  二、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I型和II型呼衰时均有低氧血症,因此均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II型呼衰时还存在高碳酸血症,因此可合并呼吸性酸中毒

  ARDS由于代偿性呼吸加深加快,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

  1、代谢性酸中毒时电解质的变化:高血钾;高血氯

  2、呼吸性酸中毒时:II型呼衰—高血钾和低血氯。造成低血氯的主要原因:红细胞内的HCO3-与胞外的Cl-交换;酸中毒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NH3增多,NaHCO3重吸收增多,使尿中NH4Cl和NaCl排出增加。

  当呼酸合并代酸时,血氯可正常。

  3、呼吸性碱中毒时:低血钾,高血氯。

  (二)呼吸系统变化

  1、PaO2降低引起呼吸运动增强:小于60mmHg时明显;30mmHg时肺通气最大

  2、但是缺氧对呼吸中枢有直接抑制作用,当PaO2小于30mmHg时,抑制作用大于反射性兴奋作用,从而使呼吸抑制

  3、PaCO2升高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4、但PaCO2超过80mmHg时,则抑制呼吸中枢,此时呼吸运动主要靠低氧分压对血管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得以维持,因而,此种情况下,进行氧疗时,只能吸入30%的氧,以免缺氧完全被纠正后反而抑制呼吸,加重高碳酸血症。

  5、呼吸运动也发生变化,最常见的是潮式呼吸。

  (三)循环系统变化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直接抑制心脏活动,并使血管扩张(除肺血管外)。

  呼衰累及心脏可导致肺源性心脏病。主要是各种因素导致的慢性肺动脉高压,从而逐渐形成肺源性心脏病。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敏感,

  1、当PaO2降至60mmHg,可出现智力和视力轻度减退;

  2、降至40~50mmHg时,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

  3、CO2潴留使PaCO2超过80mmHg时,可造成二氧化碳麻醉。

  4、呼衰引起肺性脑病

  II型呼衰引起肺性脑病的机制:(1)酸中毒和缺氧扩张脑血管,脑间质水肿、脑细胞水肿、颅内压增高,血管内凝血;(2)酸中毒和缺氧对脑细胞的作用:增加谷氨酸脱羧酶的活性,使γ-氨基丁酸增多,导致中枢抑制;增强磷脂酶活性,使溶酶体水解酶释放,引起神经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部分肺性脑病患者,可能因为发生代谢性碱中毒所致。

  (五)肾功能变化

  肾结构往往无明显改变—功能性肾功能衰竭。机制是由于缺氧与高碳酸血症反射性地通过交感神经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严重减少所致。

  (六)胃肠变化

  胃肠粘膜糜烂、坏死、出血与溃疡形成。机制:严重缺氧造成胃壁血管收缩,降低胃粘膜屏障作用;CO2潴留增强胃壁细胞碳酸酐酶活性,使胃酸分泌增多,以及患者合并的休克或DIC等。

  三、呼衰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防止与去除呼衰诱因

  (二)提高PaO2:尽快提高到50mmHg。I型呼衰可吸入高浓度氧(一般不超过50%)。II型呼衰吸氧浓度不宜超过30%,并控制流速,使PaO2上升到50~60mmHg即可。

  (三)降低PaCO2:其增高是因为肺总通气量减少所致,因此应增加肺泡通气量。方法:解除呼吸道阻滞—消炎、平喘、体位引流等;增强呼吸动力—中枢兴奋剂等;人工辅助呼吸;补充营养。

  (四)改善内环境及重要器官的功能: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