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理论《病理生理学》考点:第十一章第三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04
中2、按DIC的代偿情况分
失代偿型:特点是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超过生成。常见于急性型。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
代偿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与其代偿基本保持平衡。实验室检查常无异常。
过渡代偿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代偿型生成迅速,甚至超过消耗。常见于慢性DIC或恢复期DIC。
局部DIC:病变局部有凝血过程的激活,主要产生局限于某一器官的多发性微血栓症。
四、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主要表现以出血和微血管中微血栓的形成最为突出。
1、出血:常常是DIC最初的表现。
机制: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纤溶系统激活;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形成。
FDP片段的检查中最有意义的是“3P”试验和D-二聚体检查。
“3P”试验:也叫鱼精蛋白副凝试验,DIC患者阳性。方法: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后,可与FDP结合,使血浆中原与FDP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而凝固。
D-二聚体检查: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原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FDP升高,但D-二聚体并不升高。继发性纤溶时,才会产生D-二聚体。目前认为该检查是DIC诊断的重要指标。
D-二聚体还可以用于血栓性疾病。溶栓药物使血栓迅速溶解,D-二聚体明显升高,如溶栓药物已获疗效,则D-二聚体升高后很快下降,如升高后维持在高水平,则提示药物用量可能不足。
2、器官功能障碍:主要是全身微血管微血栓形成。导致缺血性器官功能障碍。
累及肾上腺,皮质出血坏死--出现华-佛综合征。累及垂体,可导致席汉综合征。
3、休克
4、贫血:特殊类型的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特征是外周血涂片可见裂体细胞(特殊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主要原因是:纤维蛋白丝在为血管腔内形成细网。
五、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防治原发病、改善微循环、建立新的凝血纤溶之间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