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21中医执业医师模拟卷及答案:第三单元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20-10-16

  答案与解析:D解析:球后穴取穴当仰靠坐位,当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7.D解析:手三里位于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2寸。

  8.D解析: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9.E解析:日月属足少阳胆经,为其募穴,位于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符合本题意。章门穴属肝经,位于侧腹,第11肋游离端下方;期门亦属肝经,位于胸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带脉属胆经,位于章门下1.8寸;京门位于章门后1.8寸,均在第7肋间,与题干不符。

  10.E解析:太溪穴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11.E解析:手三阳经分布于上肢外侧,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故三焦经在上肢的循行部分是外侧中线,其余选项均不符。

  12.B解析: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的腧穴。

  13.A解析: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一共有三条。分别是:四肢部为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胸部为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头、面部为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

  14.B解析:阴跷脉起于足舟骨的后方,上行内踝上面,后直上沿大腿内侧走阳跷脉、阳维脉均起于足跟外侧,而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非足跟部,冲脉则起于小腹内,均与题干不符。

  15.D解析: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称“一源三歧”。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故称“阳脉之海”;任脉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故称为“阴脉之海”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16.D解析:本经原穴,与其相为表里经的络穴相互配合应用时,称为原络配穴法。合谷为阳明太肠经原穴,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两穴合用,即为原络配穴法。其余选项中均同属一经原穴与络穴,并非表里两经相配,故并非原络配穴法。

  17.D解析: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少海穴属手少阴心经;小海穴属手太阳小肠经;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气海穴属任脉。

  18.E解析:郄穴是经脉之气深聚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个,膀胱经的郄穴是金门,肺经为孔最,心经为阴郄,心包经为郄门,脾经为地机,肾经为水泉,肝经为中都,阴维为筑宾,阳维为阳交,大肠经为温溜,小肠经为养老,三焦经为会宗,胃经为梁丘,胆经为外丘,阴跷为交信,阳跷为跗阳。

  19.A解析:A为井穴分布。B为合穴分布。C为干扰项。D为荥穴分布。E为输穴分布。

  20.E解析:略

  21.D解析:略

  22.E解析:提插补泻法中,补法的操作手法是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提插补泻法中,泻法的操作手法是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

  23.A解析:太乙针灸是用特点配方的药物研末,与艾线做成艾卷,进行灸治,故亦属于艾卷灸,即艾条灸,其余选项中的灸法均不符。

  24.B解析:肺俞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鼻塞。②骨蒸潮热,盗汗。③皮肤瘙痒,隐疹。

  25.B解析:中风之闭证以针刺督脉与井穴为主。选用水沟、十二井穴、丰隆具有平肝息风,清心豁痰,醒脑开窍的作用。水沟为督脉、手足阳明之会,可醒脑开窍,清热息风。临床上井穴用来治疗神志昏迷。丰隆为足阳明经之络穴,可健脾化痰,和胃降逆,开窍。

  26.E解析:面瘫恢复期亦属后期,

  患者多正气虚弱,邪气留恋难去,此时,应加用足三里穴。足三里属阳明胃经,为胃之下合穴,可调补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盈,正气充足,筋肉得养,面瘫易愈。其余选项中穴位,有的专于补气,有的重在补背,都不如足三里滋补后天疗效确切。

  27.B解析:咳嗽肝火灼肺证属内伤咳嗽,主穴应选肺俞、尺泽,同时肝火旺盛,选阳陵泉、太冲以泻肝火,其余选项主穴已错,故排除。

  28.D解析:足太阴脾经主要治疗的病症有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处病,如口舌病。肾病为足少阴肾经的主治病症,不归属于脾经。

  29.D解析:略

  30.E解析:中脘乃腑之会,胃之募,升清降浊,调理胃肠气机,行间属肝经荥穴,疏理气机,可作为便秘气滞证的配穴。气海、神阙、关元、命门均为补益之穴,不宜用于实证,合谷、曲池疏通气血,调和经脉,与便秘气虚证亦不相宜。

  31.C解析:少泽属手少阳小肠经,为其井穴,为通乳有效穴。

  32.B解析:风府穴操作取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33.A解析:捻转补泻中,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者为补法。

  34.A解析:略

  35.B解析:略

  36.D解析:耳穴之神门主治失眠、多梦、戒断综合征、癫病、高血压、神经衰弱等。

  37.E解析:针灸的选穴原则主要有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和辨证对症选穴。

  38.A解析:临床上把先病经脉的原穴与后病的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

  39.B解析:略

  40.C解析: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循行部位),也有一定的规律,即:在四肢部,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大体上,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41.C解析:葛根芩连汤能解表清里,适用于痢疾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者。

  42.E解析:肝脾气滞,腑气不通,故可出现上述症状。治疗宜选用能顺气导滞的六磨汤。大黄附子汤能温里散寒,通便止痛,适用于寒积腹痛。麻子仁丸能清热润肠,适用于热秘。大承气汤能峻下热结,适用于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润肠丸能养血润燥,适用于治疗血虚便秘。

  43.D解析:治疗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宜选用能益气和营,祛风胜湿,通络止痛的蠲痹汤。防风汤能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适用于行痹。薏苡仁汤能健脾祛湿,发散风寒,适用于着痹。宣痹汤能清热利湿,宣痹通络,适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疼痛明显者。乌头汤能散寒通络,祛风除湿,适用于痛痹。

  44.C解析:略

  45.E解析:略

  46.C解析:元气素虚,清阳不升,神明失养,故可出现气厥,治疗宜选用能益气,回阳,醒神的四味回阳饮。安宫牛黄丸能清热开窍,豁痰解毒,适用于邪热内陷心包证。补中益气汤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适用于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四君子汤能益气健脾,适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该方亦是补气剂的基本方。通瘀煎能活血顺气,适用于治疗血厥实证。

  47.A解析:治疗黄疸热重于湿证,应首选能清热通腑,利湿退黄的茵陈蒿汤。茵陈五苳散能利湿退黄,适用于湿重于热的阳黄。大柴胡汤能疏肝泻热,利胆退黄,适用于治疗胆腑郁热证。犀角散适用于治疗脚气冲心,烦喘闷乱,头痛口干,坐卧不得者。茵陈术附汤能温中化湿,健脾和胃,适用于治疗寒湿阻遏证。

  48.C解析: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因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通过温阳化气,可杜绝水饮之生成。《金匮要略》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49.A解析:A适用于不寐痰热扰心证,B适用于肝火扰心证,C适用于心脾两虚证,D适用于心肾不交证,E适用于心胆气虚证。

  50.C解析:痫证是由于七情失调,先天因素,脑部外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或患其他病之后,造成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阳内动所致,而尤以痰邪作祟最为重要。痫证与五脏有关联,但主要责之心肝,顽痰阻闭心窍,肝经风火内动是痫病的主要病机特点。

  51.E解析:积聚的发生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所伤,寒邪内犯,及他病之后,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而成。选项A、B、C、D均可引起积聚。

  52.E解析:略

  53.D解析:治疗心悸心血不足证,宜选用能益气健脾,养血补心的归脾汤。A天王补心丹能滋阴养血,补心安神,适用于治疗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B安神定志丸能益气镇惊,安神定志,适用于治疗心胆气虚证。C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补心阳,安神定悸,适用于心阳不振证。E朱砂安神丸能重镇安神,清心泻火,适用于治疗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

  54.B解析:虚劳脾胃阴虚者,应选用能养阴和胃的益胃汤。A玉女煎能清胃热,滋肾阴,适用于治疗胃热阴虚证。C沙参麦冬汤能养阴润肺,适用于肺阴虚证。D麦门冬汤能润肺益胃,降逆下气,适用于肺胃阴虚,痰涎不化的肺痿。E—贯煎能滋阴疏肝,适用于肝肾阴虚,肝气不疏证。

  55.B解析:呕吐是由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不调、禀赋不足等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引起的。其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选项A、C、D、E均可引起呕吐,但并非呕吐的基本病机。

  56.E解析:治疗胃痛脾胃虚寒证,应首选能温中补气,和里缓急的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适用于中脏虚寒证。理中丸能温中健脾、和胃降逆适用于脾胃阳虚证。附子理中丸能温中健脾,适用于脾阳虚衰证。良附丸能温胃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寒邪客胃证。

  57.E解析:泄泻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久病脏腑虚弱等引起的脾虚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其病理因素主要是湿邪,因为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受湿困,则运化不健。

  58.C解析:肺胀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浊潴留,而致肺不敛降,气还肺间,肺气胀满,每因外邪诱发使病情发作或加剧。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

  59.D解析: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可以发生传变,病情较普通感冒为重。感冒风热证无流行性,而且全身症状较时行感冒轻,A、B、C、E,时行感冒与感冒风热证均可出现,故可排除。

  60.A解析:咳嗽是由外感内伤两大因素引起的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引起的病症。其病变脏腑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因此治疗时,除了治肺之外,还要注意治疗肝、脾、肾。

  61.虚喘是肺肾两脏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尤以气虚为主,故治疗时应注意纳肾。

  62.C解析:治疗哮病之虚哮证,应首选能补益肺肾,降气平喘的平喘固本汤。三子养亲汤能涤痰利窍,降气平喘,适用于风痰阻窍证。六君子汤能益气健脾,燥湿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金水六君煎能补肾化痰,适用于肺肾两虚证。金匮肾气丸能补肾助阳,适用于治疗肾阳不足证。

  63.B解析:肺痨的致病因素不外内外两端。外因指痨虫传染,内因是正气虚弱,两者互为因果。其中,正气虚弱包括禀赋不足,酒色劳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等。

  64.A解析: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故可出现胸痹,治疗宜选用能补肾益阴的左归饮。六味地黄丸能滋阴补肾,适用于肾阴虚证。麦味地黄丸能滋补肺肾,适用于肺肾阴虚证。滋水清肝饮能滋阴养血,清热疏肝,适用于治疗阴虚肝郁证。沙参麦冬汤能清养肺胃,生津润燥,适用于治疗燥伤肺胃阴分证。

  65.D解析:脾肾阳虚,中阳虚衰,温胞失职,气不化津,可引起噎脑。偏于同虚者,应温补肾阳,填精益髓的右归丸。启膈散能理气化痰解郁,润燥和胃降逆,适用于痰气交阻证。五汁安中饮能活血行瘀、养胃生津、和中降逆,适用于瘀血内结之食管癌。通幽汤能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适用于瘀血内结证。左归丸能滋阴补肾,填精益髓,适用于真阴不足证。

  66.D解析:瘀血败精,阻塞尿路、水道不通,故可出现癃闭,治疗宜选用行瘀散结,通利水道的代抵当丸。桃红四物汤能养血活血,适用于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等。失笑散能活血祛瘀,散结止痛,适用于治疗瘀血停滞证。丹参饮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适用于血瘀气滞,心痛诸痛。血府逐瘀汤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适用于治疗胸中血瘀证。

  67.B解析:尿血与血淋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尿出纯血。其鉴别要点在于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

  68.D解析:淋证的主症是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隐痛。A热淋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发热,腹痛拒按。B血淋为尿血而痛。C石淋为以排尿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甚则排出砂石为主症。D气淋为少腹胀满较为明显,小便艰涩,尿有余沥。E劳淋为尿痛湿滞较轻,尿色淡红,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淡红,脉细数。

  69.A解析:阳水之风水泛滥证是由于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调,风遏水阻而致;治疗宜选用散风清热,宣肺行水之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适用于湿毒浸渍证。健脾化湿,温阳利水,适用于脾阳虚衰证。温运脾阳,以利水湿,适用于水湿浸渍证。分利湿热,攻下逐水,适用于湿热壅盛证。

  70.B解析:略

  71.A解析:略

  72.D解析:A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了肺痨及其合并症。B华佗在《中藏经》中认识到肺痨具有传染的特点。C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把“尸注”列入了肺脏病篇,明确了病位主要在肺。D朱丹溪倡导“痨瘵主乎阴虚”,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E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为我国现存的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

  73.D解析:略

  74.D解析:痿证一般而言,以热证和虚证为多,虚实夹杂者也不少见,临床常呈现因实致虚、因虚致实和虚实错杂的复杂病机,很少出现寒证。

  75.D解析:湿热腰痛主要证候是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懦数或弦数。

  76.A解析:略

  77.B解析:本患者属中风脱证。取关元、神阙。关元穴大炷艾灸,神阙隔盐艾灸,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78.D解析:痛经实证取足太阴经,任脉穴为主;虚证取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本患者属痛经实证。

  79.D解析:患者多饮、多食、多尿数年,应首先考虑为消渴病。故治疗应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主。除取胰俞、肺俞、脾俞、肾俞、太溪、三阴交等主穴外,根据患者症状以配中消穴位(内庭、地机),口干舌燥可加廉泉。

  80.D解析:经诊断此患者为痢疾,根据其症状诊断为湿热痢,故除主穴外还应加曲池、内庭等清热利湿穴,寒湿痢用中脘、气海,噤口痢加中脘、内关,休息痢加脾俞、肾俞,而行间、足三里一般用于治疗泄泻。

  81.B解析:本患者所患病症归经为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属于心经,可宁心安神,主要治疗心与神志病证。三阴交穴的主要功能是健脾利湿兼调胃脾;足三里主治胃肠疾病、水湿病、癫狂等神志病,并为强壮保健要穴;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原穴,可治疗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等阴虚性五官病证,肾虚病证以及一些虚性肺部疾病;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主治五官诸疾、外感病证。

  82.B解析:根据患者主诉,应考虑为心绞痛。取主穴内关、阴郄、膻中。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有瘀斑,脉涩,应为气滞瘀,故配以血海、太冲。

  83.C解析:根据题干可辨证为不寐之证,且此妇人天癸将竭,肝肾不足。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可宁心安神,为治疗不寐之首选穴;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穴,可疏肝健脾,用于治疗心悸、失眠等。

  84.A解析:根据题干可辨证为寒邪客胃型呕吐。胃俞为胃之背俞穴,可温胃补气散寒;上脘为任脉穴可治疗各种胃腑病证。上两穴与其余主穴相配共奏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和胃止呕之功。

  85.C解析:经诊断此患者为不寐,心胆气虚型,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加心俞、胆俞、大陵、丘墟等养心益胆穴,心俞、厥阴俞、脾俞则用于心脾两虚型,心俞、肾俞、太溪、足三里用于心肾不交型,肝俞、间使、太冲用于肝火扰心型,脾俞、胃俞、足三里用于脾胃虚弱型。

  86.E解析:本病属肾虚腰痛。命门、志室正居腰部,起到近治作用。命门属督脉,可以培补肾中元阳,以止痛;太溪既为肾经输穴,又为原穴,故可调补肾阳,治腰痛。其余选项中配伍均不能全部对症治疗。

  87.C解析:患者小便闭塞不通,应为癃闭。努责无效,小腹满痛,舌紫暗,脉涩等表现,可诊断为瘀血阻滞型。故除秩边、阴陵泉、三阴交、中极、膀胱俞等主穴外,配以曲骨、次髎、血海等穴。

  88.E解析:面瘫乃风中经络,气血痹阻,经脉失养,纵缓不收所致,而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主润宗筋”,宗筋约束骨骼,利于关节、肌肉的运动,故治疗面瘫重在调理阳明、补益气血、舒筋通络。其余选项中经脉取穴均不如阳明经脉取穴疗效显著。

  89.D解析:此为遗尿患儿,治法以健脾益气,温肾固摄。取任脉、足太阴经以及相应背腧穴为主。选项中只有D取足太阴经穴。

  90.B解析:略

  91.B解析:略

  92.D解析:略

  93.A解析:略

  94.A解析:略

  95.B解析:缺乳针灸治疗以足阳明经和任脉穴为主,以乳根、膻中和少泽为主穴。

  96.B解析:上述表现属于瘤痊肠胃积热证,治疗在主穴基础上加取足三里、天枢穴。

  97.A解析:上述表现属于目赤肿痛风热证,治疗在主穴基础上加少商和上星点刺出血。

  98.C解析:上述表现属于阴虚牙痛,治疗应在主穴基础上加太溪和行间。

  99.D解析:上述表现属于中风中经络,治法是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督脉以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100.A解析:鼻渊治法是清热宣肺,通利鼻窍,以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

  101.A解析:根据题干描述,可以明确诊断为哮证(缓解期),证型为肺虚。哮证日久,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凝津为痰,痰饮蕴肺,肺气上逆,故可出现上述症状。哮证与喘证的最大区别是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故本题应为哮证。排除选项D、E解析:哮证缓解期,脾虚表现为喉中有轻度哮鸣,气短声低,痰多质稀,色白,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濡软。哮证缓解期,肾虚表现为短气息促,吸气不利,咳痰质黏,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或无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