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第十章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22

  第七节 疥疮

  疥疮是由疥虫寄生在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皮肤病。《诸病源候论》云:“疥者,……多生于足,乃至遍体。……干疥者,但痒,搔之皮起干痂。湿疥者,小疮皮薄,常有汁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状如水内瘸虫。。以皮肤皱褶处隧道、丘疹、水疱、结节,夜间剧痒,可找到疥虫为临床特征。本病由接触传染所致。其传染性很强,在一家人或集体宿舍中往往相互传染,集体发病。

  [病因病机]

  多因湿热内蕴,虫毒侵袭,郁于皮肤所致。

  西医认为:发病多因与疥疮病人密切接触而直接传染,但也可通过接触病人使用过的日常生活用品(主要为未经消毒的衣服、床被)而间接传染。

  疥虫生活在皮肤上,受精雌虫钻人皮肤的角质层内,边钻行边排卵、故在表皮上出现特征性皮损——隧道,受精雌虫每天排卵2—3个,可达2个月之久,最后死在隧道的尽端。

  虫卵孵化为幼虫后,爬到皮肤表面,藏到毛囊口内,吸取毛囊附近的分泌物,经过7—20天蜕皮数次而变为成虫。疥虫离开了人体后尚能生存2—3天,因而传染性很强。

  [诊断]

  本病好发于皮肤细嫩、皱褶部位,常从手指缝开始,1—2周内可广泛传布至上肢屈侧、肘窝、腋窝前、乳房下、下腹部、臀沟、外生殖器、大腿内上侧等处,偶尔侵犯其他部位,但不侵犯头部及面部,但婴幼儿例外。

  皮损主要为红色丘疹、丘疱疹、小水疱、隧道、结节。结节常见于阴茎、阴囊、少腹等处,水疱常见于指缝,隧道为疥疮的特异性皮损,长约0.5en,微微隆起,稍弯曲呈淡灰色或皮色,在隧道末端有个针头大的灰白色或微红的小点,为疥虫隐藏的地方。

  自觉奇痒,遇热或夜间尤甚,常影响睡眠,由于剧烈的搔抓往往引起皮肤上出现抓痕、血痂,日久皮肤出现苔癣样变或湿疹样变。继发感染可引起脓疱疮、疖病、痈等,并发肾炎。

  实验室检查:刮取患处丘疹、水疱等的皮屑,在显微镜下发现疥虫或虫卵;如果发现隧道,可用针尖挑破直达闭端,挑取肉眼可看到的针头大灰白色小点,显微镜下可发现疥虫。

  [鉴别诊断]

  一、痒疹儿童与成人均可发病,但以儿童为多,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躯干部,皮损主要为风团样丘疹,如豆样坚实,瘙痒无度,病程缓慢,无传染性。

  二、湿疹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一定好发部位,皮损呈多形性,可有潮红、肿胀、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大疱、糜烂、渗出、结痂等,无传染性。

  三、丘疹性荨麻疹多发于儿童,常见于春秋季节,好发于四肢及腰腹部,皮损为散在纺锤形丘疹、丘疱疹及水疱,自觉瘙痒,容易复发。

  四、虱病主要发于躯干,皮损为继发性损害,如抓痕、血痂,指缝无皮损,在衣缝中可找到虱及虱卵。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湿热毒聚皮肤水疱多,丘疱疹泛发,壁薄液多,破流脂水,浸淫湿烂;或脓疱叠起,或起红丝,娶核肿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接触疥虫兼感湿热之邪,郁于肌肤,故见皮肤水疱多,丘疱疹泛发,壁薄液多,破流脂水,浸淫湿烂;搔破染毒,湿热毒聚则见脓疱叠起,或起红丝,饕核肿痛;舌红、苔黄腻、脉数滑为湿热毒聚之象。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二、外治法

  以杀虫止痒为原则。

  (一)硫黄软膏(霜)硫黄为古今治疗疥疮的特效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5%~20%的硫黄软膏,小儿用5%一10%浓度,成人用10%~15%浓度,若患病时间长,可用20%浓度,但浓度不宜过高,否则易产生接触性皮炎。用法:先用川椒15g,白鲜皮、地肤子各30g,煎水外洗,或用温肥皂水洗涤全身后。再搽药,一般先搽好发部位,再搽全身,每天早、晚各1次,连续3天,第4天洗澡,换洗衣、被、床单,此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停药后观察1周左右,如无新的皮损出现,即为痊愈。

  (二)其他药物亦可选用10%百部酊、雄黄膏、一扫光等外搽,方法同上。

  [预防与调摄]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

  2.患者衣服、被褥均需煮沸消毒或在阳光下充分暴晒,以杀灭疥虫及虫卵。

  3.彻底消灭传染源,在家庭或集体宿舍里发现患者应予分居,并积极治疗。接触病人后应用肥皂水洗手。

  4.改善环境卫生,加强卫生宣传,对公共浴室、旅馆、车船的衣被用物应定期清洗消毒。

  [结语]

  疥疮中西医同名。其特点是皮肤皱褶处,出现隧道、丘疹、水疱、结节,夜间剧痒,可找到疥虫。应与痒疹、湿疹、丘疹性荨麻疹、虱病相鉴别。湿热毒聚证,治宜清热化湿、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外治以杀虫止痒为原则,常用5%~20%的硫黄软膏。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