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7公卫助理医师儿童少年卫生学考点串讲:第二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6-29

  4、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是前面三大规律的提升和归纳):

  ⑴生长轨迹现象(canalization phenomenon):由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潜力及各系统发育的顺序受到遗传基因的控制,在外环境无特殊变化的条件下,个体的发育过程通常稳定,呈鲜明的轨迹性。

  ⑵赶上生长(catch-up growth):在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克服后表现的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可分为完全赶上生长和不完全性生长。能否恢复到原来的正常轨迹,取决于致病的原因、疾病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⑶关键生长期(critical growth period):某些机能或技能的获得也存在关键期或敏感期,此时,适宜的刺激或训练即可获得该机能或技能,否则无法获得或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常见的发展关键期:

  ①0~2岁是运动发展的关键期;

  ②1岁半~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③4~5岁是辨识字词的关键期;

  ④0~4岁是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⑤3岁前是良好习惯培养期(睡眠、饮食、排便、自理、社交)。

  5、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各种影响因素所产生的结果):

  ⑴定义:生长发育变化是一代人与一代人的变化。

  ⑵生长发育长期变化的表现:

  ①身高、体重的增长。②性发育提前。③乳、恒齿萌出提前。④儿童时期的某些疾病提早发现(龋齿)。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营养;异族通婚;传染病的有效控制;城市环境的刺激作用

  ⑶生长发育变化的意义:

  ①为预防和控制儿童少年时期的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②制定卫生标准。

  ③适时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

  ④合理营养。

  【小结】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①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②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③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与统一协调性;④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⑤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

  三、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③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④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与环境

  四种观点:①遗传决定学;②环境决定学;③二因素论;④相互作用论。

  3、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来的占主导地位、典型儿本质的特征称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4、.心理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㈠婴儿期(发展心理学指0-3岁):最突出的心理发展是动作发育和言语发育。

  ⑴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①学会了独立行走,手的动作也有了很好的发展。

  动作的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直立行走--发展直觉行动思维和独立性;

  手的动作--发展了分析综合能力。

  ②言语能力获得很大的发展。

  ③开始了最初的游戏活动(社会化:游戏是社会化的开始)。

  ④各种心理活动还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

  ⑵婴儿期发展的几个问题:

  ①气质:是个体之间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方式,是个体对环境应答过程中伴有情绪表现的行为方式。(个体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明显而稳定的个体特征)。

  气质类型:托马斯和切斯对婴儿气质的分类。

  ①容易型:脾气平和,情绪极为积极,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

  ②困难型:大哭大闹,耐心,促使适应性提高。

  ③迟缓型:安静,鼓励尝试,提高适应能力。

  ④混合型: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教养意义:教养方式应与儿童气质配合良好。

  ②成熟势力学:

  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与学习,其中成熟最重要。(双生子爬梯实验)

  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习的效果很小,只有当儿童内在的条件准备好后,学习才起作用。

  ③母婴依恋:

  依恋基本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依恋发展阶段:

  ①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②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个月--6个月);③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教养意义:生物学意义——获得安全。

  社会学意义——学习社会行为,适应社会生活。

  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⒈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征:以基本感知和动作作为适应世界的主要方式;客体永久性的获得(物体恒常性)。

  ⒉前运算阶段(2~7岁)。

  ⒊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⒋形式运算阶段(11岁~)。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