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7年公卫助理医师《生理学》基础知识: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29

  第五节 大肠的功能

  人类的大肠内没有重要的消化作用。大肠的主要功能有:①吸收肠内容物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②吸收由结肠内微生物合成的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③完成对食物残渣的加工,形成并暂时储存粪便,以及将粪便排出体外。

  一、大肠液的分泌及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一)大肠液的分泌

  大肠液是由大肠黏膜表面的柱状上皮细胞及杯状细胞分泌的。大肠的分泌物富含黏液和碳酸氢盐,pH为8.3~8.4,其主要作用在于其中的黏液蛋白,后者能保护肠黏膜和润滑粪便。

  (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大肠内有大量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它们主要来自空气和食物,大肠内的酸碱度和温度适合于一般细菌的活动和繁殖;细菌体内含有能分解食物残渣的酶。细菌对糖和脂肪的分解称为发酵,能产生乳酸、乙酸、CO2、甲烷等。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则称为腐败,可产生氨、硫化氢、组胺、吲哚等,其中有些成分由肠壁吸收后到肝脏中进行解毒。

  大肠内的细菌能利用肠内较为简单的物质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它们在肠内被吸收,能为人体所利用。

  据估计,粪便中死的和活的细菌约占粪便固体总量的20%~30%。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大肠的运动少而缓慢,对刺激的反应也较迟缓,这些特点有利于粪便在大肠内暂时储存。

  (一)大肠运动的形式

  1.袋状往返运动 这是在空腹和安静时最多见的一种非推进性运动形式。这种运动形式是由环行肌的不规则收缩而引起的,它使结肠呈现一串结肠袋,使结肠内的压力升高,结肠袋中的内容物向前、后两个方向作短距离位移,对内容物仅起缓慢的搓揉作用,而不能向前推进;这种运动有助于促进水的吸收。

  2.分节推进和多袋推进运动 这是人在餐后或副交感神经兴奋时的运动形式。分节推进运动是指环形肌有规则的收缩,将一个结肠袋的内容物推移到邻近肠段,收缩结束后,肠内容物不返回原处;如果在一段较长的结肠壁上同时发生多个结肠袋收缩,并使其内容物向下推移,则称为多袋推进运动。

  3.蠕动 与消化道其他部位一样,大肠蠕动的意义也在于将肠内容物向远端推进。此外,大肠还有一种进行快而行程远的蠕动,称为集团蠕动 (mass peristalsis)。它通常始于横结肠,可将大肠内一部分内容物推送到乙状结肠或直肠。这种蠕动每日发生3~4次。常见于餐后或胃内有大量食物充盈时。这种餐后结肠运动的增强称为胃-结肠反射。胃-结肠反射敏感的人往往在餐后或餐间产生便意,此属于生理现象,多见于儿童。

  (二)排便

  正常人的直肠内通常是没有粪便的。当肠蠕动将粪便推入直肠时,刺激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冲动经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入脊髓腰、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并同时上传到大脑皮层引起便意。当条件许可时,即可发生排便反射 (defecation reflex)。此时,传出冲动沿盆神经下传,使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同时,阴部神经的冲动减少,使肛门外括约肌舒张,于是将粪便排出体外。在排便过程中,支配膈肌和腹肌的神经也参与活动,这些神经的兴奋可使膈肌和腹肌收缩,腹内压升高,因而可促进粪便的排出。

  排便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意识控制,如果对便意经常予以制止,可使直肠对粪便压力刺激的敏感性逐渐降低,便意的刺激阈就会提高。粪便在大肠内滞留过久,水分吸收过多而干硬,引起排便困难和排便次数减少,称为便秘。另外,直肠黏膜由于炎症而敏感性提高,即使肠内只有少量粪便和黏液等,也可引起便意及排便反射,并在便后有排便未尽的感觉,临床上称为“里急后重”,常见于痢疾或肠炎。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