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公卫助理医师《流行病学》章节考点:第九章传染流行病学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11
中第二节 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名词解释):流行过程是指传染源排出病原体,经过一定的外环境到达易感者,并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也可以表述为:)病原体更换宿主病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一、基本环节:
(一)传染源:
★传染源(名词解释):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够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植物不算)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病人:
★病人的病程通常分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
(1)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出现特异临床症状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简答题):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①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借此追踪传染源寻找传播途径;
②确定接触者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
③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④评价预防措施效果(若一项预防措施实施后经过一个潜伏期,发病数明显下降,则认为可能与预防措施有关);
⑤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潜伏期短的疾病常以暴发形式出现)。
(2)临床症状期:出现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
(3)恢复期:临床症状消失,开始产生免疫力,大部分传染病的病原体在体内被清除,不再具有传染性,但部分传染病临床症状消失后一段时间内仍可排出病原体。
★慢性病原携带者往往有间歇性排除病原体的现象,因此,必须连续三次检查为阴性时,才能确定病原携带状态解除。
2.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是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的统称。
★病原携带者可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二)(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传播途径主要又两种:垂直传播(母婴之间)和水平传播(人与人之间)
1.经空气传播:
★★★(简答题):
经空气传播的流行特征:
①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②冬春季高发;
③少年儿童多见;
④在未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率呈周期性上高现象;
⑤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
⑥被感染的往往是传染源周围的人。
2.经水或食物传播:
(1)经水传播:
病原体经水传播的方式包括饮用水污染和疫水接触。疫水是指被病原体污染的大自然中的水。
★★★(简答题)【经饮水传播的流行特征】
①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引用同一水源史;
②若水源经常受到污染,则病例终年不断;
③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
④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简答题)【经疫水传播的流行特征】
①病人有疫水接触史;
②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
③大量易感者进入疫区接触疫水时可致暴发或流行;
④对疫水处理和加强个人防护,可控制病例发生。
(2)经食物传播:
★★★(简答题)【经食物传播的流行病学特征】
①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史,不食者不发病;
②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潜伏期较短,流行的持续时间也较短;
③停止供应污染食品后,暴发可平息;
④食物多次被污染,暴发和流行可持续较长时间。
3.经接触传播:
(1)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直接与易感者接触的一种传播途径。如性病,狂犬病等。
(2)间接接触传播:是指以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排出物或分泌物的日常生活用品造成的传播。
★★★(简答题)【间接接触传播的流行特征】
①病例一般呈散发;
②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发病较多;
③加强传染源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注意个人卫生,可以减少此类传播。
4.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包括机械携带和生物性(如吸血)传播。
(1)机械携带:病原体在媒介体内不发育,只是机械携带。
(2)生物性传播:病原体进入媒介体内会发育和繁殖。
★从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体内到具有感染性的这一段时间称为“外潜伏期”。
【经节肢动物传播的流行特征】
①高度散发;
②地区分布特征明显的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有明显的地区分布;
③有明显的职业特点;
④有明显的年龄差异;
⑤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
5.经土壤传播:了解
★6.医源性传播(名词解释):指在医疗、预防实践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人为的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
7.垂直传播:方式有:经胎盘传播、上行性感染和分娩是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定义: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
★区别:人群易感性、易感者、易感人群:
易感者:某人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
易感人群:某群人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
★★★(简答题)【可引起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新生儿增加:出生后6个月以上的婴儿由于源自母体的抗体逐渐消失,获得性免疫消失,特异性免疫尚未完全建立的阶段易感性增加;
②易感人口迁入;
③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
④免疫人口死亡。
★★★(简答题)【可引起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计划免疫;
②传染病流行后;
③隐性感染。
二、疫源地与流行过程:
(一)疫源地:
★疫源地(名词解释):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散播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
★疫源地大小的决定因素:传染源的存在时间和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缺一不可)
(1)传染源已被移走或不再排出病原体;
(2)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于外环境的病原体;
(3)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而未出现新病例或证明未受感染。
三、影响因素:
传染病传播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