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6公共卫生助理医师考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考点纵览:第四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8-12

 第六节 高温、低温环境人群营养

  一、高温环境人群营养

  高温环境一般是指32℃以上的工作环境和35℃以上的生活环境而言。在这种高温条件下,人体的代谢和生理状态发生一系列变化,对于营养也有其特殊要求。

  (一)高温环境下机体生理上的适应性改变

  人体在高温环境下劳动和生活时,主要通过出汗和汗液蒸发使散热增加,以调节和维持正常体温。高温下出汗量大,每小时超过1.5L,最多一天可达10L以上。

  1.水及无机盐的丢失 丢失的汗液中99%以上为水分,0.3%为无机盐,而汗中无机盐以钠盐最多,约为无机盐总排出量的54~68%。除钠外,汗中无机盐的损失还包括钾、钙、镁、铁等。

  2.水溶性维生素丢失 特别是维生素C丢失较多,其次是硫胺素和核黄素,补充这些维生素有利于增强耐热能力和体力。

  3.可溶性含氮物丢失 汗中含氮量约为20~70mg%,大量出汗时因机体失水和体温升高引起蛋白质的分解增加,尿氮排出量增多。 4.消化液分泌减少。 5.能量代谢增加。

  (二)高温环境下的营养需要

  1.水和无机盐 水分的补充以能补偿出汗的失水量、保持体内水的平衡为原则,过多饮水会增加心、肾的负担。补充水分要少量多次,以防影响食欲,并可减少水分蒸发量和排尿量。食盐需适当补充。含盐饮料的氯化钠浓度以0.1%为宜。钾的补充可通过食用富含钾的新鲜蔬菜水果和豆类,注意补充富含钙、铁的食品,补充一种含钠、钾、钙、镁、氯的混合盐片较好。

  2.维生素 维生素C的需要量增高,一般认为每日膳食供给量应为150~200mg。硫胺素应为2.5~3mg,核黄素2.5~3.5mg。

  3.蛋白质和热量 蛋白质要适量增加,过多会增加肾脏负担。一般每日摄入量占总热能的12~15,优质蛋白应占50%。热能供给以推荐量标准为基础,在环境温度30℃时,没增加1℃,应增加膳食热能供给量的0.5%。

  (三)高温环境下人群的膳食

  1.合理搭配、精心烹制谷类、豆类及动物性食物,以扑冲优质蛋白质及B族维生素。

  2.补充含无机盐尤其是钾盐和维生素丰富的蔬菜、水果和豆类,其中水果中的有机酸可刺激食欲并有利于食物在胃内的消化。

  3.以汤作为补充水及无机盐的重要措施。

  二、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

  低温环境一般是指气温在10℃以下的外界环境,此时人体的代谢及对营养的需要发生一定的改变。

  (一)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及宏量营养素的需要

  低温环境下人体热能消耗量增加,系由于寒冷使基础代谢升高10~15%,且低温下的寒战、笨重防寒服是身体活动受限,使能量消耗增加。此外低温下体内一些酶的活力增高,使集体的氧化产热能力增强。因此,膳食供给应比较常温下增加10~15%,脂肪在膳食中的比例可适当增加,可占总热能的35~40%,蛋白质占总热能的13~15%,动物蛋白最好在50~65%,碳水化合物占总热能50%±。

  (二)低温下微量营养素的需要

  低温环境下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特别是维生素C,除日常饮食充足外,可每日额外补充70~120mg,以提高耐寒能力。低温下体内氧化产能过程加强,故膳食中硫胺素、核黄素和尼克酸的供给量要充足,维生素A有利于增强机体耐寒能力,每日供给为1000ug视黄醇当量。 寒冷地区易缺乏钙和钠,应注意补充。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