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口腔执业医师《口腔黏膜病学》考点纵览:第二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8-26
中第二节 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oral candidiasis)是真菌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口腔粘膜疾病。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口腔粘膜念珠菌病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
病因 念珠菌为单细胞真菌,属隐球酵母科。据查25%-50%的健康人,其口腔、消化道、阴道可带有念珠菌,但并不发病,当宿主防御功能降低以后,这种非致病性念珠菌转化为致病性的,故称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念珠菌引起的感染又称为机会性感染或条件性感染。
发病机制 白色念珠菌系条件致病菌。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毒力、数量、入侵途径与机体的适应性、 机体的抵抗能力及其他相关因素。
1.病原菌的毒性
(1)菌体形态:白色念珠菌在不同的培养环境下(温度和PH等),有两种基本形态,即孢子和菌丝。
菌丝的产生增强了白色念珠菌的组织穿透力。在消化道或阴道内寄生的酵母样念珠菌并无致病性,而当它发育为菌丝型时才能致病。
(2)粘附能力:研究发现白色念珠菌对颊粘膜和阴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能力比其他念珠菌强,带芽管和假菌丝的白色念珠菌又比单纯孢子形态的强。
(3)侵袭酶:白色念珠菌具有多种对宿主有毒性的酶,如其表面的磷酯酶A和溶血磷酯酶,以及分泌型的胞外酸性蛋白酶等。
(4)表面受体:白色念珠菌表面有类似人体细胞膜上的补体C3片段的受体,目前认为这类受体可扰乱补体调理素的吞噬杀灭作用,并可促进病原菌孢子的聚集和增殖。
2.宿主的防御功能
(1)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的免疫功能,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在对抗白色念珠菌感染中起着主要作用。
(2)血清铁、锌代谢
(3)血清抑制因子:存在于正常人血清中对抗念珠菌的种非抗体调理素,能使念珠菌凝集(clumping),易被吞噬细胞杀灭。
(4) 葡萄糖和维生素A:血液及唾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可促进念珠菌生长。维生素A缺乏时、上皮组织干燥增生过度角化,皮肤粘膜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念珠菌感染。
(5)机械屏障:完整的正常皮肤对念珠菌的侵袭起着屏障作用,但当皮肤受潮或发生浸渍时则易引起感染。
3.医源性方面的因素
(1)抗生素的应用: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念珠菌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2)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作用:应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和放疗可抑制炎症反应 。
4.白色念珠菌感染与口腔白斑病的关系
临床表现 口腔念珠菌病按其主要病变部位可分为: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与口角炎、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
1.念珠菌性口炎(candidal stomatitis)
(1)急性假膜型(雪口病):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但以新生婴儿最多见,发生率4%,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
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
损害区粘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如针尖大小,不久即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严重者扁桃体、咽部、牙龈。
(2)急性红斑型:急性红斑型念珠菌性口炎,为萎缩型,本型又称抗生素口炎,多见于成年人,常由于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而致 。
(3)慢性红斑型:本型又称义齿性口炎。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多见于女性患者。 粘膜呈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
(4)慢性肥厚型:为增殖型,可见于颊粘膜、舌背及腭部。
念珠菌性白斑病有高于4%的恶变率,特别是高龄患者应提高警惕,争取早期活检,以明确诊断。
2.念珠菌性唇炎(candidal cheilitis)
本病为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唇炎,多发于高年(50岁以上)患者。一般发生于下唇,可同时有念珠菌口炎或口角炎。
3.念珠菌性口角炎(candidal angular cheilitis)
病的特征是常为双侧罹患,口角区的皮肤与粘膜发生皲裂,邻近的皮肤与粘膜充血,皲裂处常有糜烂和渗出物,或结有薄痂,张口时疼痛或溢血。 特征是“湿白糜烂”。
4.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chronic muco-derma candidiasis,CMC)
5.艾滋病相关性白色念珠菌病 艾滋病病人的白色念珠菌感染甚为常见,且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鉴别诊断口腔念珠菌病应与另一种以假膜病损为特征的球菌性口炎(膜性口炎)鉴别。
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
假膜特点微突于口腔粘膜,灰黄色,致密而光滑,易拭去而出现渗血的糜烂面,周围炎症明显。
区域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全身反应。
治疗:
1.局部药物治疗
(1)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
(2)甲紫(龙胆紫)水溶液
(3)氯己定:氯己定有抗真菌作用
(4)西地碘:是高效、低毒和广谱杀菌活性的分子态碘制剂
(5)制霉菌素(mycostatin)
(6)咪康唑(miconazole)
2.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
(1)酮康唑(ketoconazole)
(2)氟康唑({fluconazole}
(3)伊曲康唑(itraconazole)
3.增强机体免疫力 : 辅以增强免疫力的治疗措施,如注射胸腺肽、转移因子。
4.手术治疗 :若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患者不能耐受药物可手术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