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7年口腔助理医师《药理学》考点:第一章总论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1-19

  第一章 总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学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或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可分为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基因工程药物。

  药物与毒物区别:无严格区别,小剂量的毒物就会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但任何药物剂量过大都可产生毒性作用。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1、 概念: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的科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和药物代谢动力过程。

  2、 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

  ①被动转运:也称下山转运,即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特点:无需载体、不耗能、无饱和现象、不存在竞争抑制现象

  形式:1)简单扩散

  影响因素:脂溶性大小、极性大小、膜两侧浓度差

  离子障:分子状态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药物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极性弱,易通过,弱酸性药物在PH值较低的环境中,解离少;非解离型多,脂溶性高,易透过细胞膜碱性则相反。

  2)滤过:药物分子借助于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体液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由细胞膜的一侧称为滤过

  3)易化扩散:需载体,不需能量

  ②主动转运:也称上山转运,是一种逆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特点:需载体,需能量,有饱和现象,存在竞争抑制现象。

  3、 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血流量的改变、体液的PH、药物解离度、可利用的膜面积、细胞膜厚度

  4、 吸收:概念: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药物本身理化性质;(2)剂型、崩解度、溶解度、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剂量;(3)吸收环境;(4)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①口服:首过效应:药物经胃肠及肝细胞代谢酶的部分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②吸入:应用:气体或挥发性药物,用于治疗支喘、全麻

  局限性与注意点:剂量不易控制,可能产生全身性不良反应

  ③静脉注射:不需吸收可产生即刻作用

  应用:急救、高分子量的蛋白质和肽类、大容积、刺激性药物的给药

  局限性与注意点: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增加,不适用于油溶液或不溶性物质

  ④肌肉注射:应用:适用于中等容量、油溶液或某些刺激性物质

  局限性与注意点:在抗凝期间不宜使用

  ⑤皮下注射:应用:适用于某些不溶性的混悬剂和植入固体小片

  ⑥舌下给药:适用于少数用量少和脂溶性高的药物

  ⑦直肠给药:适用于呕吐或意消失的病人及少数刺激性强的药物,但吸收面积小,吸收速度慢而不规则,不完全

  5、 分布:概念:药物从血液循环跨膜转运到细胞间液或细胞内液的过程

  分布规律: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一的,各部位药物浓度可达相对稳定

  影响分布的因素:①血浆蛋白结合率(PPB):药物在治疗剂量下,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百分率

  游离型药物有药理活性,可透过血脑屏障,可被代谢,可被排泄,结合型药物是药物在血液中的一种储存形式

  ★ 用 药时注意:1)选药问题 2)联合用药问题 3)某些药物能与机体内源性代谢物竞争同种血浆蛋白 4)药物对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用药 5)PPB与药物起效及作 用关系

  ②与组织的亲和力

  ③体内组织屏障

  ④体液PH值

  ⑤器官血流量

  6、 代谢:概念: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

  作用: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药物经代谢后作用一般均降低或消失,但也有药理作用或毒性增高的

  部位:肝脏(主要)、胃肠道、肺、皮肤、肾

  途径:Ⅰ式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或水解,大多数药物经Ⅰ式反应后其药理活性及毒性减弱或消失,但也有少数 药物经Ⅰ式反应可转化为活性或毒性更强的代谢物,所以,不能简单的认为药物的生物转化是一种解毒的过程

  Ⅱ式反应:即结合反应, 药物或其代谢物与一些基团(如:甲基、乙酰基等)结合,形成水溶性更强的代谢物,利于从肾排出。

  药物代谢酶:参与药物代谢转化的酶,简称药酶

  肝药酶:存在于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上,是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对药物也产生转化作用

  特点:(1)多种酶(2)特异性低(3)存在个体种族差异(4)活性可变(5)于年龄、

  营养、疾病有关

  影响肝药酶的因素:(1)药酶诱导剂:凡能加速肝药酶合成或增强其活性的药物

  诱导结果:肝药酶对药酶诱导剂及其其它一些药物代谢加快,作用减弱

  (2)药酶抑制剂:凡能抑制肝药酶合成并降低其活性的药物

  抑制结果:肝药酶对其他一些药物的代谢减慢,作用增强

  其他的酶:存在于肝、肠、肾细胞的线粒体、细胞浆或血浆中,这些酶专一性高

  7、 排泄:概念:药物及其代谢物经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方式:通过肾脏:①肾小球滤过:游离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均可经肾小球滤过,滤过速度取决于药物分子量和血浆内药物浓度

  意义:(1)泌尿系感染用药(2)改变尿液PH值(3)用药时应考虑病人肾功能情况

  ②肾小管分泌:意义:存在竞争抑制现象,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③肾小管重吸收

  其他:胆汁、乳汁、胃肠道、唾液、呼吸道

  ★ 药物起效快慢取决于吸收和分布,药物作用的终止取决于代谢和排泄

  8、 房室模型:概念: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它的划分取决于药物的转运速率。

  分类:①一室模型:给药后,体内药物瞬时在各部位达到平衡,即血液浓度和全身各组织器官部位浓度迅速达到平衡,可看成一室模型。

  ②二室模型:多数情况下,药物在某些部位的药物浓度可以和血液中的浓度迅速达到而在另一些部位中的转运有延后的、但彼此近似速率过程。迅速和血液浓度达到平衡的部位被归并为中央室,随后达到平衡的部位则归并为周边室。

  9、药物消除动力学:概念:药物进入机体内经生物转化、排泄或储存,使体内的药量减少或消失的过程。

  药物的消除规律:①一级消除动力学:药物在体内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部位药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特点(1)入机体较少(2)按恒比消除,T1/2是一恒值(3)每经过一个 次,则经过4到5个T1/2血浆药物浓度可达稳态浓度(4)停药后经5个T1/2则血药浓度约下降96.6%

  ②零级消除动力学:指体内药物浓度变化速率与其体内药物浓度无关,而是一恒定量,此过程也称容量限制动力学,是恒量消除。药物进入机体较多时按零级消除动力学消除。

  特点:1)进入机体较多(2)按恒量消除,T1/2不是恒值(3)当药物被消除到一定浓度时可转化为一级消除动力学消除

  ③混合消除动力学:米曼式方程dC/Dt=-Vmax·C/Km+C

  9、 药——时曲线:概念:以浓度或对数浓度为众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作图

  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是指药——时曲线下面所覆盖的面积,其大小可反应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

  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Css):稳态浓度:按照一级消除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的药物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的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临床意义:(1)为给药方法提供依据,临床上用药一般是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2) 控制一定剂量,使坪值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又不产生不良反应。(3)当病情危重,需立即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时则需在给药之初,使用负荷量。

  体内药的蓄积过程:适当蓄积,使最小有效浓度﹤血药浓度﹤中毒浓度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不恰当的蓄积,使血药浓度﹥中毒浓度从而引起蓄积性中毒。

  10、 半衰期:概念:指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平衡状态后,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特点:每一按恒比消除的药物都有其固定的半衰期,不受血药浓度及给药途径的影响,但受肝肾功能的影响。

  意义:①为药物分类提供依据②确定给药间隔时间③预测药物达到坪值的时间④预测药物的基本消除时间

  11、 清除率(CL):指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药物被机体清除

  12、 表观分布容积(Vl):概念:药物在体内达到平衡时,体内药量和血药浓度之间的比值

  意义:①表示药物应占有的体液总容积,但不代表体内真实容积

  ②可推测药物在体内分布广窄程度

  ③推测药物排泄速度

  13、 生物利用度(F):概念: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分量及速度。

  影响因素:首过效应、药物制剂

  测定:绝对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对药效的影响:①同一剂量相同药物可因吸收量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

  ②即使同一剂量相同药物其AUC相同,但因吸收速率不同也可影响药物作用

  意义:①评价药物吸收率、药物制剂质量或生物等效性。

  ②评价同一药物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程度

  ③评价药物剂型对吸收率的影响

  ④反映药物吸收速度对药效的影响

  14、 消除速率常数(K):单位时间内药物消除量与现存量之间的比值。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