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6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章节考点:第十三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8-14

  第十三章 分枝杆菌属

  分枝杆菌属是一类细长微弯的细菌,因繁殖时有分枝生长趋势而得名。

  特点

  1、细胞壁含有大量的脂类。

  2、菌体不易着色,不易脱色,故采用抗酸染色,故又称抗酸杆菌。

  3、无特殊结构,也不产生内外毒素。

  4、所致感染多为慢性过程,破坏性病变。

  5、种类多,对人致病的主要有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结核病在上世纪40、50年代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60-80年代经过人们的努力,大大降低,80年代后期,发病率又有所上升,主要是因为耐药性的出现。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染色:菌体细长微弯,有分枝,排列不规则,多单个散在,易发生L型,抗酸染色阳性。

  2、培养特性

  专性需氧,温度37℃,pH偏酸6.5-6.8

  营养要求高,罗氏培养基(蛋黄、甘油、天门冬素、马铃薯、无机盐、孔雀绿等)

  生长缓慢,18h分裂一次,2-4W形成R型菌落,“菜花样菌落”,乳白色干燥不透明,表面呈颗粒结节,边缘不整

  3、抵抗力强:抗干燥,抗酸碱,抗化学消毒剂,对湿热和紫外线敏感,对抗结核药(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

  4、结核杆菌多种性状可发生变异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等。菌落变异由粗糙型变成光滑型。

  毒力变异:卡介苗: 1908年两位科学家将有毒的牛型分枝杆菌接种在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代传代获得的减毒菌株,即卡介苗(BCG)沿用至今。

  二、致病性

  结核杆菌无侵袭性酶,不产生内、外毒素,其致病性主要由于细菌繁殖引起炎症;菌体成分;代谢产物毒性作用;抗体对菌体成分产生免疫病理损伤。

  致病物质:菌体成分。

  1、脂质存在细胞壁,占菌体干重的20-40%,

  ①磷脂②脂肪酸(索状因子)③蜡质D(分枝菌酸+肽糖脂)④硫酸脑苷脂和硫酸多酰基化海藻糖

  作用:引起结核结节,慢性肉芽肿及组织细胞干酪样坏死等病变

  2、蛋白质

  其中最重要的是结核菌素,结核菌素+蜡质D迟发型变态反应。

  3、多糖、核酸和荚膜

  所致疾病:结核病

  传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和破损的皮肤粘膜。

  (一)肺部感染

  1、原发感染:常见于儿童,也称外源性感染。

  结局:机体抵抗力强:形成结核结节→纤维化→钙化→自愈(但病灶内常有细菌的潜伏)

  机体抵抗力差:活动性肺结核→干酪样坏死

  全身播散→粟粒样结核

  (2)继发感染常见成人(原发病灶内源性感染)

  特点:局部病变重,但不易扩散

  一般局限于肺部,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可形成空洞和开放性肺结核

  (二)肺外感染

  部分肺结核患者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可经血液、淋巴液侵入肺外器官,引起相应的脏器结核,如脑、肾、骨等。痰菌被消化道咽入,可引起肠结核等。

  三、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人类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高,发病率低,说明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有较强的免疫力,细胞免疫为主。细胞免疫与迟发性超敏反应并存,像干酪样坏死和液化空洞的形成都与迟发性超敏反应有关。

  结核菌素试验:

  原理:人类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后,产生免疫力的同时也会产生迟发性超敏反应,将结核菌素注入皮内,观察有无超敏反应的发生,判断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

  试剂两种:①旧结核菌素(OT)

  ②纯蛋白衍生物(PPD)PPDC,BCGPPD

  方法:前臂皮肤注射,48-72h后观察结果

  结果:

  →红肿硬结>5mm,阳性( > 15mm,强阳性)

  →红肿硬结<5mm,阴性

  意义:

  →阳性:感染过,或BCG成功,有免疫力

  →强阳性:现在活动性

  →阴性:没有感染过/未接种BCG

  →假阴性:

  ①感染初期,老年人,严重结核合并其它传染病

  ②使用免疫抑制剂

  ③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

  四、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取标本涂片染色分离培养动物实验/核酸或抗体检测

  接种疫苗预防,治疗早期联合大量使用抗结核药物。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