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6公卫执业医师考试《生物化学》冲刺讲义:第二章第五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6-30

  第五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一、蛋白质分子的大小

  蛋白质的分子量:一般在一万至一百万道尔顿之间(1-100万)。

  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

  (一)根据化学组成测定最低相对分子质量

  已知蛋白质中某一微量元素的含量。并假设蛋白质分子中含有一个被测元素的原子,计算蛋白质的最低分子量。

  例: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含铁量均为0.335%,计算二者的相对分子质量。

  最低相对分子量=(铁的原子量/铁的百分含量)x 100=(55.8/0.335)x 100=16700

  也可用蛋白质中含量特少的aa,用同样的原理计算蛋白质的最低分子量。

  (二)沉降分析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沉降系数:特定蛋白质,沉降速度与离心加速度的比是常数,称为沉降系数,单位S。一个S单位是l×10-13秒,分子量越大,沉降系数越大,但不成正比。蛋白质的沉降系数大都在1200S之间。

  (三)凝胶过滤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四)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二、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大分子,多于51个aa残基,最小平均分子量为5000D;在水中能两性解离故而带电,又亲水,所以是胶体,分散好。有电泳、布朗运动、丁达尔现象、不能通过半透膜等等典型的胶体性质。

  蛋白质水溶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亲水胶体。

  因为:①水膜(水化层);②相同电荷。

  三、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和等电点

  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等电点沉淀法:PI处蛋白质的溶解度最低。

  四、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变性是指在一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使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破坏,从而引起蛋白质理化性质改变,包括结晶性能消失。蛋白质溶液粘度增加,呈色反应加强及易被消化水解等,尤其是溶解度降低和生物活性丧失的过程。蛋白质变性的机理是分子中非共价键断裂,使蛋白质分子从严密且有序的空间结构转变成杂乱松散、无序的空间结构,因此生物活性也必然丧失;同时由于蛋白质变性后,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暴露到了分子的表面,因此其溶解度降低、容易沉淀析出。变性的蛋白质大多沉淀,但沉淀的蛋白质在蛋白质分离纯化中并不是变性的。

  造成蛋白质变性的物理、化学条件有加热、紫外线、X射线和有机溶剂,如乙醇、尿素、胍和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等。蛋白质变性虽是能逆转的,因为此时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并未遭到破坏,故若变性时间短、变性程度较轻,理论上在合适的条件下,变性蛋白质分子尚可重新卷曲形成天然空间结构,并恢复其生物活性,这即称为蛋白质的复性(renaturation),但目前情况下大部分变性蛋白质均难以复性,尤其是加热变性的蛋白质更发生了凝固。蛋白质变性理论是由中国早年著名生化学家吴宪教授提出来的,至今仍被世界承认与延用。

  蛋白质变性理论:吴宪,1931年提出。蛋白质的功能直接由蛋白质的构象来决定,某些外界因素改变了蛋白质的独特构象,因而使生物活性丧失。但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即共价结构)。蛋白质的变性与水解是不同的。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谨防一些蛋白质制剂或蛋白质药物的变性失活,如免疫球蛋白、酶蛋白、疫苗蛋白和蛋白质激素药物等;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又要利用日光、紫外线、高压蒸汽、酒精和红汞等使细菌蛋白质变性失活,从而达到消毒杀菌的目的。要注意区别变性是由一些较剧烈的条件使蛋白质构象破坏、生物活性丧失的过程,它不同于别构中蛋白质构象的轻微改变,伴随着生物活性升高或降低的调节过程。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