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临床执业助理医师风湿免疫性疾病考点:脊柱关节炎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04-24
中脊柱关节炎
大纲
(1)总论
(2)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
(4)影像学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代表——强直性脊柱炎
以中轴关节 慢性炎症、骨质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点,也可累及内脏器官。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HLA-B27基因 ;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以及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也有关。
二、临床表现
男性多见,较女性严重,高峰年龄:20~30岁。
(1)疼痛:早期为下腰部疼痛、不适、晨僵 等,也可表现为臀区或腹股沟区酸痛——骶髂关节炎。
特点:静止痛、休息痛,活动后反而可以减轻 ,严重者可在睡眠中痛醒,需下床活动后方能重新入睡。
约半数以下肢大关节(髋、膝、踝)肿痛为首发症状,常为非对称性关节炎。
附着点炎症 引起疼痛——表现为:胸肋连接、脊椎骨突、髂嵴、大转子、坐骨结节以及足跟等疼痛。
(2)强直——脊柱自下而上 发生:
先是腰椎前凸 消失,进而呈驼背 畸形、颈椎活动受限;
胸廓呼吸运动范围 可缩小。
晚期常伴有骨折。
(3)关节外症状:
眼葡萄膜炎、结膜炎、肺上叶纤维化、升主动脉根部和主动脉瓣病变以及心脏传导系统失常等。
2.体征
骶髂关节 压痛,脊柱前屈、后伸、侧弯和转动受限;
胸廓活动度减低(<2.5cm) ;
枕墙距异常(>0cm);
Schober试验阳性(<4cm);
“4”字试验阳性 提示骶髂关节病变。
【补充TANG】Schober试验
患者直立,在背中线髂后上嵴水平作一标记为0,再向上10厘米作一标记,嘱患者大程度弯腰后测量两点间距离,若伸展小于5厘米,提示腰椎活动度下降。
【4”字试验】
患者仰卧,以一侧下肢屈膝放在对侧伸直的下肢上,一手压住直腿的髂嵴,一手握住屈腿的膝部下压,骶髂关节炎时引起屈侧疼痛。
【前后联系TANG】
髋关节结核
三、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1.影像学检查——发现骶髂关节炎——诊断的关键 。
典型改变:骶髂关节骨质破坏 ,晚期脊柱“竹节样 ”变。
(1)X线:
骶髂关节X线;
脊柱X线片——生理曲度消失、韧带钙化、“竹节样”变。
敏感性较差 。
【骶髂关节X线分级】
正常-0级;
可疑-Ⅰ级;
轻度异常,局限性侵蚀、硬化,但关节间隙正常-Ⅱ级;
明显异常,侵蚀、硬化+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Ⅲ级;
严重异常,完全性关节强直-Ⅳ级。
(2)骶髂关节MRI:分辨率高 。
MRI——能发现骶髂关节骨髓水肿、骨破坏,尤其是在T2加权压脂像上发现骨髓水肿 是骶髂关节炎的重要线索,有利于早期诊断 。
(3)CT:发现骶髂关节的骨侵蚀改变 ,但是不能显示早期病变,因此非早期患者可以使用。
【注意】近期有妊娠准备的年轻患者应避免 使用(放射性)。
2.实验室检查:
RF(-),90%患者HLA-B27(+) 。
活动期:ESR、CRP、免疫球蛋白升高。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临床标准:
①腰痛、晨僵3个月以上,活动后改善 ,休息无改善;
②腰椎活动受限 ——额状面和矢状面;
③胸廓活动度 ——低于相应年龄、性别正常人。
(2)放射学标准:
双侧≥Ⅱ级或单侧Ⅲ~Ⅳ级骶髂关节炎。
符合放射学标准+1项以上临床标准——肯定AS;
符合3项临床标准;或符合放射学标准而不具备任何临床标准——可能AS。
2.鉴别诊断:
外伤、椎间盘突出、骨折、感染、骨质疏松、肿瘤等原因导致的腰痛。
五、治疗 ——目的:缓解症状、减慢病情进展。
1.非药物:
宣教——成功治疗的关键 。
鼓励坚持活动 ,选择恰当的锻练方式,注意立、坐、卧的正确姿势,睡硬板床、低枕等。
2.药物治疗
(1)NSAID:缓解关节疼痛和晨僵的一线药物。
(2)DMARD: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 ,能降低血沉、CRP,改善活动性外周关节炎的肿胀和疼痛。但对仅有中轴受累者无效 。
(3)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可减轻炎症,控制疾病进展,早期使用疗效更佳 。
(4)糖皮质激素——急性葡萄膜炎、重症或顽固性关节炎者。
3.手术
适用:髋关节僵直和严重脊柱后凸畸形的晚期 患者;
人工关节置换术、畸形矫正术。
【脊柱关节炎——总论】
以脊柱、关节和韧带炎症 为主要特征;
包括: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炎、炎性肠病关节炎、孤立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未分化脊柱关节炎。
【共同特征】
①与HLA-B27相关;②家族聚集性;③类风湿因子阴性 ;
④骶骼关节炎和脊柱炎;⑤寡关节炎(非对称性);
⑥附着点炎 ;⑦关节外表现(如眼、皮肤、泌尿生殖系统)。
肌腱、韧带、关节囊附着于骨的部位
【临床表现】
最常见——炎性腰背痛 。
年龄<40岁、隐袭起病、夜间重、休息后无减轻、但活动后好转 ——具有5个特点中至少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