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临床助理医师考试《病理学》复习笔记:第十一章第二五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02

  第五节 移植排斥反应

  一、机制

  (一)单向移植排斥理论

  1、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和细胞毒作用。移植物中供体的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具有丰富的HLA-I、II,是主要的致敏原。

  2、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过敏排斥反应

  (二)双向移植排斥理论

  1、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共存。

  2、微嵌合现象。

  二、实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

  以肾移植为例

  (一)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

  原因:受者血循环中已有供体特异性HLA抗体存在,或受者、供者ABO血型不符。

  本质:III型变态反应

  特征:广泛分布的急性小动脉炎、血栓形成和因而引起的组织缺血性坏死。

  肉眼:移植肾色泽迅速由粉红色转变为暗红色,伴出血或梗死,出现花斑状外观。

  镜下:广发的急性小动脉炎、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

  (二)急性排斥反应:较常见,数天到数月或数年后突然发生

  1、细胞型排斥反应:细胞免疫为主,主要表现为间质内单个核细胞浸润。临床表现为骤然发生的移植肾功能衰竭。镜下:肾间质明显水肿伴CD4+和CD8+T细胞为主的单个核细胞浸润;可引起局部肾小管坏死。

  2、血管型排斥反应:主要为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体液免疫为主。主要表现为亚急性的血管炎,镜下:成纤维细胞、肌细胞和泡沫状巨噬细胞增生引起内膜增厚,常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

  (三)慢性排斥反应:由急性排斥反应延续发展而来

  病变:血管内膜纤维化,引起管腔严重狭窄,从而导致肾缺血。镜下: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萎缩、纤维化、玻璃样变,肾小管萎缩,间质中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