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导航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二十三:学习理论

来源 :考试网 2017-06-03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

  (一)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人本主义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有意义学习关注的是学习内容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所谓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包含四个要素:

  第一,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包括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第二,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

  第三,学习是渗透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人等发生变化;

  第四,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即他们知道自己想学到什么和自己学到了什么。

  (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罗杰斯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这是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认知主义者所重视的),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此外,该教学观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视听辅导材料、演示和讲解、丰富的书籍等,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促进者与学习者的人际关系之中。

  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因素有:(1)真实或真诚:学习的促进者表现真我,没有任何矫饰、虚伪和防御;(2)尊重、关注和接纳:学习的促进者尊重学习者的情感和意见,关心学习者的方方面面,接纳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3)移情性理解:学习的促进者能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反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样一种心理气氛下进行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或者说伙伴、朋友,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心理学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心理学发展史中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后来在维果斯基、奥苏伯尔、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1.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不是绝对的真理

  2.建构主义学生观

  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需要在他们已有的经验世界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3.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4.建构主义教学观

  第一,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第二,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生成新能力和技巧,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组织、评价、监督、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最终能使学生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探究学习

  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支架式教学

  这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然后逐步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

  3.情境教学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境教学。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应该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主要是以互动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为教学活动取向的,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第一,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第二,教师除讲授学习材料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生成新能力和技巧,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组织、评价、监督、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最终能使学生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