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导航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二十三:学习理论

来源 :考试网 2017-06-03

  二、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一)苛勒的完形一顿悟学习理论

  1.苛勒的经典实验——顿悟实验

  2.完形一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二)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一发现说。

  1.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①动机原则。

  ②结构原则。

  ③程序原则。

  ④强化原则。

  (3)提倡发现学习。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奥苏伯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据此可分为机械的学习和意义的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据此可分为接受的学习和发现的学习。

  机械学习就是学习者并没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死记硬背。

  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接受学习是指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不是以定论的形式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先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然后再把这些内容与已有知识相联系。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1)意义学习的实质

  所谓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意义学习的条件

  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从主观条件来看,实现意义学习的条件主要有:

  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3.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课堂教学的原则

  ①逐渐分化原则。

  ②综合贯通原则。

  (2)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