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专题:阅读理解能力
来源 :考试网 2019-04-03
中1.材料:
影视产品积压纸媒读物是当下一个明显趋势,正推动文化生态的剧烈演变。前者传播快、受众广、
声色并茂,具有文字所缺乏的诸多优越,不能不使写作者们疑惑:文学是否已成为夕阳?
没错,如果文字知识用来记录实情、实景、实物、实事,这样的文雪确实已遭遇强大对手,落入螳
臂挡车之势,出局似乎是迟早的事儿。不过,再想一想就会发现,文学从不限于实录,并非某种分镜头
脚本。优秀的文学实中寓虚,虚实相生,常有镜头够不着的地方。钱钟书先生早就说过:任何比喻都是
画不出来的。说少年被“爱神之箭”射中、你怎么画?画一支血淋淋的箭穿透心脏?今人同样可以质疑:
说恋爱者在“放电”,你怎么画?画一堆变压器、线圈、插头?
画不出来,就是拍摄不出来,就是意识的非图景化。其实,不仅比喻,文学中任何精彩的修辞,任
何超现实的个人感觉,表现于节奏、色彩、韵味、品相的相机把握,引到处缺略、跳跃、拼接、置换的
变化多端,使一棵树也可能有上千种表达,总是令拍摄者为难,没法用镜头来精确地追踪。在另一方面,
文字的感觉化之外还有文字的思辨化。钱先生未提到的是:人是高智能动物,对事物总是有智性理解,
有抽象认知,有归纳演绎、辩证、玄思等各种精神高蹈。所谓“白马非马”,具体的白马黑马或可入图,
抽象的“马”却不可入图;即便拿出一个万马图,但是“动物”“生命”“物质”“有”等更高等级的相
关概念,精神远行的诸多妙门,还是很难图示和图解,只能交付文字来管理。若没有文字,脑子里仅剩
一堆乱糟糟的影像,人类的意识活动岂不会滑入幼儿化、白痴化?
可见有了两条,写作者大可放下心来,即便撞上屏幕上的声音爆炸,汉语写作的坚守、发展、实验
也并非多余。恰恰相反,文字与图像互为隐形推手。一种强旺的文学成长,在这个意义上倒是优质影视
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摘编自韩少功《镜头够不着的地方》)
问题:
文中画线处“镜头够不着的地方”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 分)
【2016 年下半年全国统考中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试题】
【考题再现】
2.材料: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作者通过写作来寻求理解,寻觅知音,而
读者则通过阅读,来发现作者并与他们建立认同。作家通过区分不同的读者类型,针对特定的阅读对象,
使用相应的语言和叙事策略,为他们提供读物,从而获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同。但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
文学写作,不仅考虑现实的读者,同时也在向未来和可能的读者寻求认同。
比如说,在文学出版、印刷、传播很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作家们的作品在当时的传播受到极大的
限制,对古代的作者而言,他们的写作大多没有任何商业报酬,也很少现实的读者。正因为如此,他们
只有对未来的读者加以想象,才能获得写作的基本动力。所谓的“文章千古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作家的写作也向未来敞开,当时不为人知,在后世却成为一代经典的作品,即便是
在近代文学史上也比比皆是。所以说,文学本身就具有某种“待访”的性质:作家有点像是在茫茫大海
建立岛屿的人,而读者则像是航海者和旅行者。作家之所以在孤寂中建立岛屿,当然是希望有一年能与
他们的读者相遇。
对于另一些作家来说,他们的目光也会投向过去。他们试图与那些早已不在人世的文学先辈们进行
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在与先驱者所确立的文学标准对话。当然,他们也是在跟自己内心的目
标进行对话。每一个优秀的作家,心中都有一个隐秘而清晰的目标。读者和社会的认同、商业上成功是
一回事儿,而能否接近和达到这个目标,则是另一回事。就中国文学而言,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
等人确立的古典文学的标准,而鲁迅先生则代表近代以来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新高度。也可以说,我们实
际上面对着两个伟大的传统。我们置身于这两个传统之中,受到他们的护佑,分享他们的文学资源,向
它们表达敬意,同时也在与它们进行对话,并尝试着做出新的文学变革。因此,任何有价值的写作,都
是对传统的某种回应,即便是对传统的质疑和挑战,也是一种重要的回应。
问题:
画线句“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中“认同”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 分)
【2017 年上半年全国统考中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试题】
二、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指的是对理解文意有影响、能有助于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及脉络层次或内涵较
为丰富的句子。
(一)提问方式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
结合文段,谈谈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
(二)解答技巧
理解句子含意,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二,理解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第三,理解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结合句子前后内容来理解。
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从结构上考虑其作用
第二,结合上下文,弄清要理解的句子与其前后形成的内在联系
第三,分析艺术手法,思考作者意图
第四,分析句子的结构
【考题再现】
3.材料:
影视产品积压纸媒读物是当下一个明显趋势,正推动文化生态的剧烈演变。前者传播快、受众广、
声色并茂,具有文字所缺乏的诸多优越,不能不使写作者们疑惑:文学是否已成为夕阳?
没错,如果文字知识用来记录实情、实景、实物、实事,这样的文雪确实已遭遇强大对手,落入螳
臂挡车之势,出局似乎是迟早的事儿。不过,再想一想就会发现,文学从不限于实录,并非某种分镜头
脚本。优秀的文学实中寓虚,虚实相生,常有镜头够不着的地方。钱钟书先生早就说过:任何比喻都是
画不出来的。说少年被“爱神之箭”射中、你怎么画?画一支血淋淋的箭穿透心脏?今人同样可以质疑:
说恋爱者在“放电”,你怎么画?画一堆变压器、线圈、插头?
画不出来,就是拍摄不出来,就是意识的非图景化。其实,不仅比喻,文学中任何精彩的修辞,任
何超现实的个人感觉,表现于节奏、色彩、韵味、品相的相机把握,引到处缺略、跳跃、拼接、置换的
变化多端,使一棵树也可能有上千种表达,总是令拍摄者为难,没法用镜头来精确地追踪。在另一方面,
文字的感觉化之外还有文字的思辨化。钱先生未提到的是:人是高智能动物,对事物总是有智性理解,
有抽象认知,有归纳演绎、辩证、玄思等各种精神高蹈。所谓“白马非马”,具体的白马黑马或可入图,
抽象的“马”却不可入图;即便拿出一个万马图,但是“动物”“生命”“物质”“有”等更高等级的相
关概念,精神远行的诸多妙门,还是很难图示和图解,只能交付文字来管理。若没有文字,脑子里仅剩
一堆乱糟糟的影像,人类的意识活动岂不会滑入幼儿化、白痴化?
可见有了两条,写作者大可放下心来,即便撞上屏幕上的声音爆炸,汉语写作的坚守、发展、实验
也并非多余。恰恰相反,文字与图像互为隐形推手。一种强旺的文学成长,在这个意义上倒是优质影视
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摘编自韩少功《镜头够不着的地方》)
问题:
如何理解文中认为“文字与图像互为隐形推手”?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10 分)
【2016 年下半年全国统考中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试题】
三、筛选并整合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信息指的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
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整合信息则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
并加以处理。
(一)提问方式
示例:作者认为,什么样的朋友才“可谓之为信”?
请结合文本,分析“没有任何借口”这一行为准则对人的品格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二)解答技巧
1.筛选信息
筛选信息时,可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句子及运用的材料着手,选取与题干内容相符的信息。
2.整合信息
提取信息是为了整合信息,将提取出的零碎信息加以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三)注意事项
1.理解文章语言要准确
信息靠语言文字符号传递,若不能准确理解语言,就不会有准确的筛选和整合。因此,要注重准确
理解阐释基本概念、介绍事物属性、表述作者见解观点或传递新知识的语句。
2.提取信息要准确
分清文本中的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满足试题需要,包括提取和整合的角度、归纳的要点,都要恰
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