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学》第二章节重点归纳:教育与心理发展
来源 :考试网 2017-08-02
中第二章 教育与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从生到死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阶段性和连续性
方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
个别差异性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教育须以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教育对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一、遗传决定论
观点:
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
人物:
高尔顿:
霍尔:
格塞尔:
评价:
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
二、环境决定论
观点:
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人物:
洛克:
华生:
斯金纳:
评价:
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三、二因素论
观点:
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人物:
斯腾:心理发展是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吴伟士(Woodworth):
评价:
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折衷调和。
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观点
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运动发展的
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观点:
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
心理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重要概念
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评价:
对教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心理发展结构
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核心概念)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行为图式和认知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经验(或动作)。
顺应:当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行为图式不能使经验同化时,改变主体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平衡: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平衡既是一种心理结构,又是发展中的因素。
皮亚杰心理发展的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ª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三、具体运算思维(7-11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后)
感知运动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只有动作活动,开始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间的活动,还没有表象和思维,智力活动还处于感知运动水平。
前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有信号功能,产生表象。在模仿游戏中,儿童以一物代替另一物,或当人或物不在时用语言来称呼他,这都说明儿童具有了信号功能,产生了表象。因此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但还不能进行可逆运算。
具体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已能逐渐超出知觉的限制,形成守恒概念和可逆性,出现群集运算。但这时的运算还限于具体的、观察所及的事物。
形式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是达到成人思维水平的准备阶段,思维水平已超出具体的、感知的事物,使形式从内容中解放出来,凭借演绎推理、规律的归纳和因素的分解来解决抽象问题。
皮亚杰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1、在小学教育中要重视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2、尽可能地使用一些图片、模型等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有助于思维的表象。
3、尽量多给学生一些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
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加他们学习活动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观点:
发展是一个生物人在一定的社会文环背景中的适应
心理发展经历连续的八个发展阶段
评价:
重视文化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
艾瑞克森的主要观点
艾瑞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冲突或危机。这些危机是在每个发展阶段,随着个体生理的成熟和社会任务的改变而相继出现的。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发展危机化解的过程。每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好坏影响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任对怀疑(0-1岁)
第二阶段:自主对羞怯或疑惑(1-3岁)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岁)
第五阶段:自我同一性对自我同一性混乱(12-20岁)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20-40岁)
第七阶段:繁殖对迟滞(40-65岁)
第八阶段:自我完善对绝望(老年期)
埃里克森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1、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小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
2、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3、学生成人后对于学习和工作的态度都与这个阶段所获得的勤奋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4、在小学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体验通过艰辛努力而获得好成绩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5、对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落后和不足,不能一味地批评,而要多给予鼓励。
小学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平等而公正地对待学生,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老师对待自己的态度而感到自卑。
对于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其自信心,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努力学习。
而当这些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后,一定要及时表扬、鼓励,使其充分体验此时内心所获得的快乐。
三、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观点: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
评价:
是当前建构主义思潮的理论基础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最近发展区是指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认知任务与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够完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
3.学习的关键期
发展的关键期
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劳伦兹(K.Z.Lorenz)在研究小鸭和小鹅的习性时发现,它们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这种现象叫¡°母亲印刻(imprinting)¡±。
心理学家将¡°母亲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critical period)。
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如小鸭的追随行为典型地出现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超过这一时间,¡°印刻¡±现象就不再明显。
心理学家运用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发展的关键期
关键期的缺失对人类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通常在极端的情况下才难以弥补,对人类大部分心理功能而言,也许用敏感期这样的概念更为合适:各种心理功能,成长与发展的敏感期不同,在敏感期内个体比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的影响,比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
在这个时期以后,这种心理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只是可能性比较小,形成和发展比较困难。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1、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既不要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过深过难的内容强加在学生身上,同时也要注意提供略高于学生发展水平的内容,给予学生一些挑战。
2、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语言符号的作用,与学生充分交流。
3、要重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一、弗洛伊德的观点
S .Freud简介
S.Freud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是奥地利人,在治疗精神病人过程中发现不少病人的病没有机体的根源,却有许多无意识的情感,当他帮助病人认识到这些情感时,病就好转了。在总结治疗经验的基础上,他逐渐形成了关于个性发展的观点。有人将他和马克思、爱因斯坦合称为改变现代思想的三个犹太人。他的学说、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灵世界的理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1、意识与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
意识是指人们能直接感知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指在一般情况下不为人觉察到却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心理活动。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欲望和本能。
2、人格结构
本我(id):由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
自我(ego):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行事,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
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最高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自我。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
Freud认为,在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里比多投放集中于身体的不同特定部位。
口唇期(0-1岁)
肛门期(1-3岁)
早期生殖器期(3-6岁)
潜伏期(6-11岁)
青春期(11、13岁开始)
(三)对弗洛伊德的简评
强调了儿童的早期经验和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对开展儿童早期经验、早期教育的研究有极大的影响。
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并描述其各部分内在联系,对心理动力学有启发意义。
对性本能的过分强调有失偏颇之处。
从对病人的诊断分析出发,缺乏实证成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