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高中语文
来源 :考试网 2019-03-11
中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答案】D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注意“中国革命传统”这一关键词
2.【答案】C此题考查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诗中写的不是荷花就不符合题目要求。
3.【答案】C此题考查文学流派及其作品的掌握,必须是意识流的作品
4.【答案】B.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掌握,必须是“诗剧”
5.【答案】A此题考查文言实词。“敝”是“穿破”的意思
6.【答案】B考查词性和意义,其他三项都错误
7.【答案】D.考查成语,其他三项都不正确
8.缺失
9.【答案】A考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其他三项不符合,
10.【答案】D考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其他三项均正确
11.【答案】C教师通过评价语言引导学生思维由浅入深。
12.【答案】D该教学活动没有侧重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
13.【答案】A阅读积累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14.【答案】B.教师2需要解决学生偏题和抒情模式化问题。
15.【答案】C关键能力包括鉴赏评价、迁移运用等能力,其他选项错误。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16.参考答案
(1)教师使用音乐资源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是非常实用的。
首先,使用音乐资源体现了教学方式的新颖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更为契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其次,音乐资源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里面来;
再次,音乐混合了风声和箫声,将传统音乐文化和学生的教育课堂有机结合,体现了教育教学的综合性;
最后,设置的音乐内容和所讲课文《寒风吹彻》紧密联系,能够更好的切入到本节所学习的内容中来。
(2)作者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来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的。
首先,教师以问答的教学方式,提问学生原文中“寒风”吹来了哪些痛苦的事情,学生从文本中得到直观的答案,并顺势更进一步提问学生的感悟,得到了学生对文本多维度的情感认知,并且给出肯定性评价;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朗读来感悟作者情感,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的认同;
再次,以多媒体呈现的方式直观展示删除的文段,并再次让学生进行朗读,从中体悟作者情感。并且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在面对人生“寒冬”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再次回到文本中来,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作者在面对人生一个又一个的“寒冬”时如何去做的,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紧扣文本来进行教学。
总之,教师的教学环节及其方法设置是非常符合高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是值得提倡的。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住足”改为“驻足”,“急驰”改为“疾驰”。
病句:“这些细节闪耀着自然的光辉,使我们跌倒时重振旗鼓的力量源泉”缺少谓语,可改为“这些细节闪耀着自然的光辉,使我们跌倒时获得重振旗鼓的力量源泉”。
18.参考答案
优点:该文在论证时使用引用论证,说服力强,且文章语言表达优美流畅;如文章在开头引用著名作家川端康的名言以引出本文的论点,给人开门见山的阅读感受;文章中间部分引用古代著名作家陶渊明的名言,紧扣文章论点,文章结尾处引用著名作家木心的名言作结,既总结全文又首尾呼应;全文词汇优美,给人诗意的月度感受。
缺点:该文论证的层次不够清晰,结构不够完整,文章第④段到第⑥段均在论证“如何关注细节之美”,但是文章前文对“细节之美是什么,为什么要关注细节之美”的论证明显不足,前后文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使文章结构不够完整。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19.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歌意境。
②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把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③领略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确立依据:
①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创作时的真情实感。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本课的特点及学生情况,制定以上教学目标。
②根据单元教学要求,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唐代诗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诗歌创作浪漫而新奇,创作题材广泛。所以设置了:领略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一教学目标。
③古典诗歌解读应以文本为本位,进行细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后,由教师引导分层分析诗句,将诗歌压缩的内容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础和前提,体会诗歌的方法精髓在于文本细读,所以在“细读文本”部分重点是梳理字句,析词解句是诗歌解读的最为基本的方法,所以设置了: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把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这一教学目标。
20.参考答案
根据教学目标②“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把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设计片段教学。
1.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从课文可知,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试概括三叹的内容。
明确: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
(2)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明确:首先明确这是反复(复沓形式)的表现手法,结合形式结构和诗歌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3)请结合具体文本,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张扬厉的笔法,流转华美的韵律。
2.创设情境,学生表演。
方法:PPT播放视频,想象自己身处诗人身边,学生在组内练习,推选小组代表上讲台表演。
明确:进一步体会古诗情感主旨及表达技巧。
21.参考答案
活动名称:穿越时空,读心李白。
活动形式:两人为一组,一人饰演李白,一人饰演殷璠,“李白”读诗,“殷璠”说“奇”。
活动过程:我们与李白和殷璠相隔甚远,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回那个鼎盛的时代,从艺术想象的角度看看殷璠说的“奇之又奇”是为什么。
在第一段中,诗人展开的艺术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1)对蜀王开国的遥想,“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2)对“五丁开山”的叙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对蜀道山高水急的描绘,“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诗人善于借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展开想象,“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给“蜀道难”的命题增添了神秘色彩;
(5)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夸大险情,令人触目惊心。用飞鸟猿猱来做陪衬,“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写它们的无计可施,来反衬人行的艰难。
由于想象丰富和写法独特,就创造出了一个“奇之又奇”的艺术世界。
活动总结: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有一个很明显的艺术特点就是艺术想象奇特。看来,大家与诗评家的想法是一致的。
不想错过教师资格证最新真题答案?考试试题?欢迎加入教师资格证考试群:538732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