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教师资格证语文练习题(三)
来源 :考试网 2019-01-25
中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 在完成李商隐的《锦瑟》的教学后,教师准备给学生另外推荐几首七言律诗,下列不合适的是( )。
A.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B.崔颢《黄鹤楼》
C.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D.杜甫《春望》
2. 导读《朝花夕拾》时,教师借助其中的作品讲解鲁迅的语言特点,下列不合适的是( )。
A.《记念刘和珍君》 B.《阿长与(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藤野先生》
3. 在完成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的教学后,教师建议学生阅读一些童话故事,培养阅读兴趣,下列不合适的是( )。
A.《海的女儿》 B.《麦琪的礼物》
C.《绿野仙踪》 D.《夏洛特的网》
4. 某教师在八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成长的岁月”展开阅读,下列不合适的是( )。
A.《春风沉醉的晚上》 B.《麦田里的守望者》
C.《青春之歌》 D.《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5. 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讲解通假字的特点和作用,下列不合适的是( )。
A.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B.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D.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6.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一句中“先”、“后”的用法,下列语句中包含相同用法的是( )。
A.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B.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C.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7. 某教师将《故都的秋》的教学目标表达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上述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是( )。
A.三维目标即三个目标,每篇课文都需要三个教学目标
B.三维目标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须融合三个维度
C.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最为重要,教师应予以关注
D.三维目标分别表述,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
8.关于语文教学参考用书的功能,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解读教学文本,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依据
B.提供相关素材,帮助教师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C.阐释编者意图,帮助教师把握文本的教学价值
D.提供学情调研方案,帮助教师确定教学难点
9.某教材设置了“满怀豪情,放声高歌——走进宋词豪放派”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人该专题的是( )。
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贺铸《青玉案·横塘路》、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C.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朱敦儒《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D.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宋祁《玉楼春·东城渐党风光好》、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0.某教师上作文课时,搬来一把椅子坐在学生面前,然后拿出一支烟,慢腾腾地抽起来。学生都看傻了,沉默不语。三分钟后,教师熄灭烟头说:“请同学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当教师犯错时’。”对这一情境创设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
A.形象的语文 B.新奇的游戏
C.模拟的行为 D.真实的事物
11.阅读下面的写作教学课堂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巧克力的甜和其他糖果的甜有何不同?巧克力的味道会让你联想起什么?假如让“巧克力”成为一个意象,你觉得可以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运用?
生 1:巧克力的甜带有一种苦涩,但苦过了之后,就有一种回味,一种绵长的回味。
师:哦,开始品味出感觉来了。
生 2:小时候,阿姨从城里来看我,带来一盒巧克力,看着它精致的包装,我一时都舍
不得吃,这样的回忆总让人感到温暖。
师:小小的一盒巧克力,都沉淀着美好的回忆。
生 3:我总觉捍巧克力象征着一种高贵,倒不是因为它的价格有点高,而是它的气质不一样,像贵族。
师:这种感想充满了思辨色彩。
生 4:巧克力可以在表现爱情的文字里作为一种意象使用,比如男主人公送女主人公一
盒巧克力,可以暗示一点情感什么的。(学生笑)
师:呵呵,爱情的滋味多么甜蜜。
生 5:巧克力刚入嘴时,它的融化像春天里的最后那场雪,让人眷恋。那种甜蜜里带着一种惆怅,叫人难以忘怀。我以前吃巧克力的时候,总喜欢让它化得慢一点,再慢一点,那种舌尖上的回味,总好像带有一种无限留恋的感觉。我特别喜欢这种感觉,似乎让你重新发
现一个世界。(学生鼓掌)师:多么精彩的发言!这样的发言也让我们发现一个世界。对上述课堂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感受、联想,表达了真实情境下的真实感悟
B.教师没有在学生的发言之间建立联系,不利于学生观点的交融
C.学生发言未按照教师提供的思路,教师评价没有发挥纠偏作用
D.高中作文教学要着力于培养思辨能力,感悟能力不是教学重点
12.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讲《(呐喊)自序>时,我自感底气不足,于是在课文以外研读了鲁迅相关作品。其后,
我把《(呐喊)自序》逐字逐句地诵读了 20 遍,终于找到了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点,即文中的四个关键词——梦想,寂寞、希望、呐喊,也明确了这节课的目的:不是我要向学生讲授什么,而是师生一起“悟寂寞的学者,做清醒的斗士”。教师有准备还远远不够,学生没有积累,无法和鲁迅对话,也法和我产生共鸣。于是,在正式上《(呐喊)自序》之前,我
指导学生阅读了鲁迅的多篇作品,包括《药》、《记念刘和珍君》、《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有了这些积累后,我布置学生预习,建议他们用朗诵的方式学习<(呐喊>自序》,并做初步的鉴赏。
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不仅深度研读了鲁迅作品,还做了学情分析
B.备课过程体现了教师、学生、作者、作品对话的理念
C.课前阅读的篇目虽与课文内容无关,但能帮助学生了解鲁迅
D.教师以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为基础,确定了理解课文的关键词
13.阅读下面的课例评析(节选),按要求答题。
关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我还想补充几则资料供参考,一是余光中的
《听听那冷雨》,二是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深刻体会梁先生“印象最深”、“至今不能忘
记”等语句。这几则资料对理解文本或许有所帮助。
对上述课例评析中提及的资料分析正确的是( )。
A.帮助教师更为全面地了解梁启超其人其文
B.三份资料指向不一,不利于师生解读文本
C.均为回忆性散文,对了解人物性格有所帮助
D.可供教师备课参考,不宜作为课堂教学资源
14.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九个字:第一层次是“懂事儿”,即对文本“写什么”的归纳概括,通常的语文课堂把这一层次拓展到几乎占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这一层次尝试限定在较短时间,通过诵读是可以实现的;第二个层次是“知趣儿”,就是对文本 :
“怎么写”的剖析,通常的语文课堂总喜欢用比较专门化的术语解读,学生必须艰难地掌握
一些超越文本理解程度的概念,然后再验证这些概念,但是如果通过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中感悟文本的真髓,就会使学生没有爬坡的感觉;第三个层次是“品味儿”,就是对文本“什么这样写”的剖析,通过适当扩充阅读面,分析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而归纳其写作风格。对上述教学论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诵读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B.比较阅读是分析“为什么这样写”、感受作品风格的有效策略
C.用“专门化”的术语解读诗歌,能有效提高诗歌教学效率
D.文中概括的三个层次是教学的层次,也是阅读古代诗歌的层次
15.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对《故都的秋》,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让学生读课文,再让他们看相关的风景图片,品味语言的感染力;第二步是再读课文,直接进入描写“故都的秋”文字部分,体会作者伤感悲凉、忧郁孤独的感情;第三步是赏读课文,引领学生深刻感受文本的底蕴。
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学生没有阅读的主动权
B.教师的反思关注对理论的解读,缺乏对教学行为的分析
C.“教得味同嚼蜡”是因为教师讲解文本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D.教师的反思纯粹罗列现象,没有提出教学改进的具体方法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