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题
来源 :考试网 2017-05-25
中一、单项选择题
1.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之前,某老师向学生介绍《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的作品集,下面作品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与地坛》 B.《病隙碎笔》 C.《铁箫人语》 D.《务虚笔记》
1.【答案】C。解析:《铁箫人语》是宗璞的作品集,《紫藤萝瀑布》正是选自《铁箫人语》。
2.刘老师讲完引号的知识点后,打算出一些题让学生练习,下列句子中引号使用正确的是( )。
A.以前可能因为年纪小,不懂得珍惜时间,现在我才真正体会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含义。
B.胡屠户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
C.班主任走进教室,严肃地说:“班里发生这样的事情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
D.在语文教学的问题上,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中引号的运用。A项引号中的句号应该删去;B项考查的是两个引号的连用,应该把文曲星处的双引号换成单引号;D项句号应该放在右引号的外面。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
B.语文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
C.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D.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答案】D。解析: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题
阅读材料,完成第4-6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研讨与练习
一、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5.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三、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文章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课文导语
这篇课文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感情真挚诚恳,循循善诱。熟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50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师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4.请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4.【参考答案】
①致:得到
②走:跑,稍:稍微、稍许
③益慕:更加仰慕,益,更加,慕,仰慕、倾慕
④患:忧虑,担心。尝:曾经
⑤俟:等,等到
5.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依据。
5.【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诵读课文,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实词,培养古文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和学习古人刻苦求学和虚心求教的精神。
确立依据: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文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确定了以上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要求:“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及“通过诵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文中的谆谆教诲至今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3)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并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这篇文章较浅易,但对于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还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不同形式的诵读将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究基本知识,将授课的侧重点放在鉴赏阅读上。
6.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6.【参考答案】
我主要设计了六个环节,采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谈论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想学有所成想成就一番事业不经一番磨砺是很难成功的。追思古人那凿壁偷光的专心,闻鸡起舞的恒心,悬梁刺股的决心……抚古思今感慨良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明学士宋濂看看他在怎样的环境下最终学有所成的。
(二)介绍文体及作者
通过谈话法,检查学生课前预习及教师出示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
(三)初读课文,梳理思路
让学生诵读课文,概括层次
第一层幼时求学(开头至“余因得便观群书”)
第二层成年求师(“既加冠”至“卒获有所闻”)
第三层跋涉艰难(“当余之从师也”至“久而乃和”)
第四层简朴生活(“寓逆旅主人……”至“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第五层勤奋艰苦(最后一句)
(四)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引导评出要旨和细节
1.课文用怎样的关键词概括作者读书求学经历的特点?(嗜学、勤且艰)
2.“嗜学、勤且艰”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①幼时求学:
致书之难——借书抄录;(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②成年后求师:
A.叩问之难,遇到问题,没有老师指导,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无硕师名人与游——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B.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求学中风吹雨打,吃不饱,穿不暖,差点被冻死,多亏受人照顾。文中句子是:四肢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穷冬”、“烈风”、“大雪”,从季节、环境、气候着眼,渲染外界条件的艰苦。
“足肤皲裂”、“四肢僵劲”直书了身体承受的苦难,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
C.生活之苦,“主人日再食”,吃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组袍敝衣”——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也。
“被、戴、腰、佩、备”一系列动词,直接描写了富家子弟衣着的华美,显示其物质条件的优越。“烨然若神人”,比喻生动,光彩艳丽。
“略无……以中有足乐者”,完成了由生活贫苦到精神愉悦的升华,突出乐以忘忧的精神境界。
此层从衣、食、住、行几方面将自己的贫苦与富家子弟的奢华比较,对比强烈,形象鲜明,充分表现作者勤奋刻苦,热衷于读书的形象。
3.课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段中一开始就运用对比,“嗜学” 与“家贫”这对尖锐的矛盾,意在刻画作者能克服困难勤勉好学。第二段写求学的艰苦情况。写家中穷苦、路途险恶等衣、食、住、行,这一切都表现一个“苦”字,目的是与同舍生形成对比,也表现自己外表虽苦,内心却乐,无不从正面教育勉励马生。
(五)拓展延伸
教师:你曾经学过哪些劝学的古文?试举一例与本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明确:《为学》《孙权劝学》
比较:
《为学》借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事在人为。
《孙权劝学》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来劝勉吕蒙读书。
《送东阳马生序》则是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夹叙夹议的写法语重心长,情真意切,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从正面教育了马生。
(六)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课堂,勉励学生们刻苦学习。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