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导航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思想品德》真题及答案

来源 :考试网 2020-11-04

  【参考答案】

  31.①在现在国家的治理过程中,法治与道德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决不能把两者人为的割裂开来。

  ②道德是自然形成的,依靠舆论、信念、习俗、教育或行政力量保证实施。材料中对于老人在车上无人让座的情况,司机采用熄火停运的方式来促使乘客让座,是想用道德唤醒人们的良知,注重了道德在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中的巨大作用。

  ③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这是区别于道德的最本质特征,法律也具有规范作用,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材料中司机采用熄火停运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的,侵犯了乘客乘车的权利。

  ④由此可见,法律与道德是密切联系的,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社会生活中既要有道德的约束,也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外在的强制性道德,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

  ⑤人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增强了,树立增强遵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社会公德水平自然“水涨船高”;同样,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又有助于法治文化环境的形成。

  32.①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关注学生为主体。该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核心课程,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需要学生自己在思想观念和理论认识上有所提升。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成长,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进步。该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②道德与法治课坚持灌输与疏导统一的规律,坚持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既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疏通学生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和错误思想,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的思想认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专业律师的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知识上的误区,树立法律意识。

  ③道德与法治课要求教师要主动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社会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所蕴含的多种教育资源,教师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之为课程实施和教学服务。该老师在教学中运用邀请专业律师走进课堂,主动开发课程资源。

  ④道德与法治课注重教学评价。在一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及标准,利用科学的、可行的方法和技术,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和评估。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该老师在教学中通过专业律师的点评,帮助学生及时明确和把握自己的学科学习情况和思想政治素质发展情况,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专业手段。

  33.《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题干中某老师的做法,体现了该课程的以下特点:

  ①思想性。该老师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②人文性。该老师的教学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③实践性。该老师组织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④综合性。在这节课上,该老师有机整合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各项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34.①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是评价的基本功能之一,主要指在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时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具有目的性、规定性,合理的教学评价有明确的评价目的、严格的评价标准、预设的评价结论。该老师测试题的设置目的是服务于教学,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发展。

  ②反馈功能

  评价者将教学评价过程中对被评价者的评价信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整合并传递给评价对象,使评价对象可以从评价结果中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达到评价目标的程度,从而调节学习或工作策略,借此不断修正自我,加快前进的步伐。该老师通过问题的设置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组织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③诊断功能

  科学的教育评价过程是评价者利用观察、问卷、测验等手段,搜集被评价者的有关资料并进行严格的分析,根据评价标准作出价值判断,分析出原因,再针对这些原因提供改进途径和措施的过程。调查结果的得出有助于教师在授课中掌握今后授课的重点,把握好授课方向。

  ④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是教育评价中对评价对象的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进行调节的功效和能力。通过测试卷得到的答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目标,避免出现教学目标停滞不前,或者达不到目标者丧气的情况发生。

  ⑤激励功能

  通过正确的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施加刺激,使教师和学生自始至终处于最佳的状态中,激发学生与教师的内在动力,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创造力,激发潜力。该老师可以通过得到的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教学的热情;同时认识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35.(1)①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崇尚在法治框架和范围内的自由,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增强法治意识,做一个富有法治精神的人。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案例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体会自由的受限制性和相对性;初步形成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提升对于社会不良言论的辩证思维能力。

  知识目标:理解自由的含义、意义;知道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②教学重难点

  重点:树立法律视角下的自由观。

  难点: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2)情景式导入

  导入: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片段:一则是疫情期间中国人民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自觉宅在家里;一则是美国民众街头抗议“居家令”,宁愿感染新冠病毒肺炎,也不愿意限制自由。

  设问:对比两则视频,你有何感悟?

  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总结:大家给出了自己的切身感悟。宅在家里看似限制了自由,实际上我们的行动并未完全被限制。正是因为我们遵守了党和政府的要求,我们国家才能快速控制住疫情。对于那些违规的人,国家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我们知道美国现在的疫情还没有控制住,跟民众和政府的自由观等都有关系。那么自由和法治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自由观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新课《无法治不自由》。

  (3)实践性作业

  作业名称:调查你身边的网络暴力行为。

  调查目的: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有些人打着“言论自由”的幌子,在无事实依据的情况下,肆意在网上诽谤、侮辱、造谣,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轻则行政拘留,情节严重者可以入刑。通过调查,即可以认识到网络暴力行为的危害,也可以树立法治意识和正确的自由观。

  活动步骤:

  ①以政治小组为单位,共分为4组,分别完成不同的课外调查实践作业: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搜集网络暴力事件;第三组和第四组向同学们及网民发放跟网络暴力有关的匿名调查问卷,比如:你是否遭受过网络言论的暴力行为?你怎么看待这种网络言论暴力?你有何建议等。

  ②通过搜集资料和回收问卷,小组间共同完成报告。结合今天所学知识,通过相关法律条文的解读,给出建议,完成调查报告。一周后进行分享。(其他实践性作业,只要与此课内容有关,并能达到巩固知识、锻炼学生能力的,皆可酌情给分)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