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中教师资格证语文备考试题(五)
来源 :考试网 2019-01-25
中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C 项《铁箫人语》是宗璞的作品集,《紫藤萝瀑布》正是选自《铁箫人语》。本题当选 C 项。
2.【答案】D。解析:A 项《走一步,再走一步》、B 项《在山的那边》所表达的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C 项《散步》则是通过散步这件平常的小事来体现祖孙三代间温馨的亲情。D 项《再塑生命的人》选自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文中回忆了令作者受益终生的家庭教师——莎莉文老师,符合题干要求。故本题当选 D 项。
3.【答案】A。解析:题干中的“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A 项中的“以”表原因,应译为“因为”;B、C 两项中的“以”均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用”;D 项中的“以”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依靠”。本题当选 A 项。
4.【答案】B。解析:B 项,“舍”常用于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但不可用于自己的儿女。而谦称自己的儿女时,通常都称为“犬子”“小女”。本题当选 B 项。
5.【答案】B。解析:《世说新语》主要记载的是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而非南北朝时期。本题当选 B 项。
6.【答案】C。解析:A 项句子出自杨万里的《小池》,描写的是初夏荷塘荷花花蕊含苞的景色。
B 项句子出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写的是春天江畔所见潮平月升的景色。D 项句子出自王禹偁的《村行》,描写的是秋天叶色变红而落、荞麦花花白而味香的景色。C 项诗句出自杜牧的《赤壁》,属于咏史诗,与四季风景的描写无关。本题当选 C 项。
7.【答案】B。解析: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三部传记,被称为“三大英雄传记”,也称“巨人三传”。本题当选 B 项。
8.【答案】C。解析:助读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题解,作者介绍,插图等。故本题当选 C 项。
9.【答案】B。解析:使用课件展现讲解内容,可以方便教师,提高课堂效率,但是课件只是辅助工具,板书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不应减少。另外,用 PPT 直接呈现问题的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缺少启发性,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本题当选 B 项。
10.【答案】B。解析:A 项属于转变学习方式的总理念,C 项属于“合作学习”,D 项属于“自主学习”。B 项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属于“探究学习”。本题当选 B 项。
11.【答案】C。解析:题干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在学生将“强”译为“勉强”后,并未直接否定学生,而是启发性地指出别人的看法,引导学生继续思考。C 项“否定”一词使用不当。本题当选 C 项。
12.【答案】A。解析:题干教学实录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课文内容与插图景物来强化学生对文言字词意义的理解与巩固,但并未向学生明确文言知识学习的方法。本题当选 A 项。
13.【答案】A。解析:题干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对学生的点评既包括对学生肯定的评价,又有具体的分析与建议,具有引导性与启发性。A 项说法有误,当选。
14.【答案】C。解析: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不难发现,这位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繁杂,五个问题均是针对课文内容及文中细节进行设计,五个问题的解决欲达成的教学目标不是很清晰;五个问题之间欠缺内在的、有逻辑的层级联系,看不出上一个问题的解决对下一个问题的帮助。要想达成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问题(2)应着重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子进行品味鉴赏;问题
(3)(4)(5)与所设计的四个目标均没有密切的关系,可删除。本题只有 C 项说法有误,当选。
15.【答案】D。解析: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自然也就能进入作品描写的意境,吸纳文章飞扬的灵气。这一教学过程首先培养了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好习惯,使之一
步步深入课文,深刻体会作者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情。其次,融会贯通了人文主义教育:万物皆有灵性,美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去体验,一棵树,一片云,一座古桥,甚至是一只小蚂蚁,都可能触动情思,动人心弦。以人文主义教育使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满怀激情,满怀喜悦,用一颗虔诚的心去体味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山中访友》一文运用想象的手法与自然界的朋友们互诉心声,教者以问题的形式使教学内容再进一步,学生的思想也一步步地在发展。此一步意在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充满深情的对话式描写的;在写作
中要注意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里趁热打铁式的训练表达,让学生充分展示,一则给学生互相借鉴学习的机会,二则激发了学生较强的表现欲,锻炼、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并化为语文素质,故可以看出学生的合作比独自完成要好。D 项表述有误,本题
当选 D 项。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1)①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恰当,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准确,教学的切入点选择恰当。就本节课的教学来说,教师以学生的学和文本的特点确定阅读的方法,以对读的指导为主线,落实单元教学重点,注重学法指导。上得实在,上得扎实。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不管学习和运用何种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要发挥恰当,不能太强,刻意把学生引向预设的领域,干扰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阅读);但也不能过分弱化,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对目标和过程恰当地跟踪、调控和指导,能有效达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②本课教学中,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始终在教师的心中。学生在思考和发言时从未受到预设的束缚及时空的限制,因此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体现得十分充分。自主合作学习使课堂释放出更大的
空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一起,在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中,互动提问、互动置疑、互动解读,形成教学对话的最佳状态。学生除了注意到了对内容的理解,还体会了语言的节奏、押韵等方面的美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堂教学达到了理想的状态。这是教师平时注意引导和熏陶的结果,是
学生深入探究、合作攻关的结果,也是学生多维互动、互相启迪、思维碰撞的结果。
(2)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课堂,该教师的教学不失为典
范,而有机联系生活,提升学生人文性,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更应是重中之重。该片段中,如果教师
在进行阅读引导时,能创设出更多的教学情境,就能形成比直接指出更好的效果,更益于学生进行
长期的语文学习。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第③段中“轫性”的“轫”应改为“韧”;第⑥段中“烦燥”的“燥”应改为“躁”。
病句:第③段中,“在这圣洁温暖的雨中,使我的灵魂得到了净化”一句主语缺失,应删去“在……
中”或“使”。
18.【参考答案】
①从全篇结构看,文章先用题记点亮主题,借着利用明确的段落划分,从“雨中”“阳光下”“田野上”三个方面来倾诉和大自然的情缘,结尾与题记首尾呼应。主体三个部分都以“约会”来串联,
既能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也能简要地提示和概括本层的内容,构思巧,形式美。从每部分的结构看,先写要约会,然后写如何约会,最后写约会的收获,每一部分的结构基本一致,为点明文章主旨做了很好的铺垫。
②从文章取材看,典型生动,贴切自然。大自然浩繁万物,作者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选择了贴近生活的雨、阳光、田野。在详写和大自然约会的部分,一方面拟人色彩浓厚,让读者倍感亲切柔和;另一方面作者不是随性而为,牵强附会,而是紧扣“坚强”“沉稳”“踏实”来呈现大自然相应的景象,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智慧,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能给人以教育和启迪。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
(1)移步换景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
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
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相互衬托,有力地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
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彼时冷酷而黑暗的现实的不满。
20.【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以及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确立依据: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文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确定了以上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要求:“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及“通过诵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②《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 200 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③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将近两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具有必要的知识积累和文言基础,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但对于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仍需要着重培养和提高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不同形式的诵读将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
21.【参考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自然风光视频,创设情境。
2.导语:高山流水的旷远悠长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让我们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齐读课题,明确本文文体。
2.走近作者柳宗元。
3.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4.借用工具书及课文注释,自主学习文言文词语,教师指导。
(三)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1.出示思考题:课文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学生合作探究,任选角度发言展示。
(提示:生在回答时用“……把……(景物)的……的特点概括出来了”的句式回答)师点拨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明确: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闻声绘形”“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化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如从奇形怪状的石头到青翠葱郁的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只用了四十个字,就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动态与静态相生,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鱼的活泼可爱。
②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明确:除了游鱼动静相宜,一会儿“佁然不动”,一会“俶尔远逝”,显得生动活泼外。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连用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③文中的“对比”与“烘托”
点拨明确: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味
1.“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
句子。
2.生读课文,找出“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明确情感由乐转为忧。
3.师补充交待作者的写作背景,为学生解惑,让学生有更深的情感体验。
拨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被贬的抑郁愤懑,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之感便又会流露出来。这种写景方法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4.配乐齐读:要求学生声情并茂,读出感情来。
5.穿越时空,对话柳宗元。(让学生说出劝解柳宗元的话)
(五)课堂小结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交流学习,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柳宗元当时的不幸和无奈,也就是
这不幸和无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中国文化也就少了一篇传诵千古的经典名作;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在我们失意的时候,也就少了一个安放心灵的地方。一千多年过
去了,那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早已无人知晓,真正被记住的名字是当年远谪山水的柳宗元,是那个踏遍谪居之地山水的柳宗元!让我们一起记住失意铸就的永恒经典吧!
(六)作业布置
1.请搜集有关古代文人被贬官后创作的诗文作品。
2.模仿本文手法: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短文。(300 字左右)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