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导航

2019年初中教师资格证语文试题及答案(七)

来源 :考试网 2018-12-31

  1. 阅读《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下面来检查昨天学的几个字。我听说班里好多同学字写得很好。我想请 4位同学上来默写。(请 4 人到黑板前,每人默写一个字:帽、瞎、抛、韭)

  师:我很欣赏这个字(给“瞎”字加了一个圈儿),“抛”字写得更好,“韭”

  也不错(边说边画圈儿),“帽”字写错了吧?

  生:错了。

  师:好,请你来重写一个。(学生板书)

  师:字写得真好啊。大家注意“帽”(师板书)上面部分再宽一点,里面的两横谁都不靠。知道这个字念什么吗?

  生:日(yuē)。

  师:不是“日”,也不是“日”,因为这两横是不靠的。这个字念同(mào),“同”字是象形字(画帽子);后来加个“目”,因为帽子戴在眼睛上面,成了会意字;后来为什么加“巾字旁’,呢?古人扎头巾,最早“帽”专指头上的头巾,再后来一演变,所有的帽子都用这个字来表示了。这个字有意思吧?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不仅“帽”字这样写,还有我们学过的课文《少年王冕》的“冕”字,上面写成“同”,“冕”就是帽子的意思,“卫冕冠军”,也是这个“冕”。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通过考证字源渗透了汉字的文化意蕴

  B.检查学生默写意在强调汉字的综合运用

  C.大量讲解构字法知识符合识字教学建议

  D.讲解“帽”字时举出的例子不够恰当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教师讲“帽”字的时候讲到了字的来源并且提到了每个字都是一个故事,涉及汉字文化的相关内容。

  2. 阅读《土地的誓言》教学叙事的片段,按要求答题。教学的第五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感受。学生发言非常踊跃,从父辈到自己,从抗战到现实,角度多样,情感真挚。学生发出了共同的心声:牢记国耻,发奋图强,为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而努力学习。第六个环节为课堂小结,全班齐唱国歌,表达爱国情感。雄壮高昂的国歌在教室中回荡,学生们高亢的歌声,激动的面庞,展示着他们振奋的内心。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五个环节渗透了阅读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B.第六个环节营造的情境增强了学生情感的共鸣

  C.两个环节表明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钻研课文内容

  D.两个环节说明教师具备运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答案】C

  【解析】题干的两个环节属于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其环节设置重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升华。而非钻研课文内容。

  3. 阅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实录的片段,按要求答题。师:以前碧波荡漾的罗布泊现在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荒凉的痛苦的

  罗布泊,成了恐怖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师:这么多同学举手啊,请大家畅所欲言。

  (师示意学生发言)

  生:因为人们盲目用水。

  生:因为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

  师:(插话)“也”字很重要,它强调了一个因果关系。

  生:因为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

  抽水,“四盲”像个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核心句:“四盲”像个吸水鬼)

  师:(指着板书上的“吸水鬼”)我们平常听到的都是“吸血鬼”。这里为什么

  不说“吸血鬼”而说“吸水鬼”?

  生:因为“四盲”指用水、截水、引水、抽水,都跟水有关,所以是吸水

  鬼。

  师:好,“盲”是指盲目,那么“盲目”又是什么意思?

  生:(众)“盲目”就是没有目的,不考虑后果,只注重眼前。

  师:大家说得好,“盲目”与上文中的哪个词相照应?

  生:(齐)“任意”。

  师:文中又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这“巨大”到底有多大?书里告诉了我们,大家找一找。

  生:“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 130 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 138 处,建抽水泵站 400 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 1 万多立方米。”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分析重点词语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B.呈现出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

  C.解读核心句有利于学生掌握文本理解的方法

  D.最后一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方法

  【答案】D

  【解析】首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涉及说明方法;其次,教师是为了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吸水鬼”的“巨大”而设置了最后一个问题。故 D 项说法错误。

  4. 阅读《口语交际训练的途径》教研论文的片段,按要求答题。故事漂流是一项语文交流活动,具体做法有:

  (1)拟出故事开篇。由语文年级组编制一个故事的开头,也可以从最近故事报刊中选取一个开头,或者从学生的作文中选出故事开头。如果是选用的故事,教师需集体加工修改,以保证选用故事适合活动的需要。

  (2)确定漂流顺序。开篇拟出后,语文教师还要集体讨论故事漂流的顺序,可按照班级序号来进行。保证每个班级都轮到不同的次序。

  (3)明确漂流步骤。第一个班在接到拟定的故事开篇后,可分组讨论,各组编出后续故事,派代表进行讲述。接着全班讨论,根据故事的可信度、合理性,与故事开篇的吻合度,特别是故事讲述者的口语表达能力,评出最佳漂流故事。最后,选出“最佳漂流故事”小组到下一个班级讲述故事。

  (4)汇编漂流故事。将各班编制的故事汇编成册,印发给学生。也可将每个班的故事录音剪辑后,在校广播站播放,最后师生共同评出全年级最佳漂流故事。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该活动阻碍学生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

  B.该活动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C.该活动为学生创造了真实具体的交际语境

  D.该活动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

  【答案】C

  【解析】题干“故事漂流活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编拟故事并进行讲述,要求全班再讨论后,重点结合故事讲述者的口语表达能力评选出最佳漂流故事,并在校广播站播放各班故事录音,体现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锻炼,故A 项说法错误。“故事漂流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下共同协作完成的,体现出了师生互动与交流,故 B 项说法错误。语文年级组编制故事开头,从最近的故事报刊中选取开头,从学生的作文中选出故事开头等拟写故事开篇的方式,以及要求学生班内讨论,到下一个班级讲述故事,都体现出了教学活动中真实具体的交际语境的创造,故 C 项说法正确。题干口语交际教学活动重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故 D 项说法错误。

  5. 阅读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1)伯乐相马:请每位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马”头饰,轮流上场陈述其造型特点及喜爱缘由。

  (2)一马当先:学习小组汇报“汉语汉字中的马”专题研究成果,讲解“马”字历史演变过程及书法艺术中“马”的多种书写形式,小组竞赛说说含“马”字的成语含义及情感色彩。

  (3)龙马精神:学习小组展示“文学作品中的马”专题研究成果。

  (4)马到成功:学习小组交流“历史传说中的马”专题研究成果;开展题为“伯乐和千里马谁更重要”的小辩论。

  (5)走马观花:学生介绍与马有关的艺术品和艺术家,欣赏雕塑和绘画中的马。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起始环节展示作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B.整体活动设计未能体现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C.专题研究中的历史传说没有脱离语文学习的范畴

  D.多种活动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答案】B

  【解析】题干活动设计包括手工制作、“马”的演变、成语、历史故事、文学作品、辩论、赏析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的设计,联系了历史、美术等其他学科知识,综合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体现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6. 教师安排学生分组梳理表达交流中的尊称与谦称,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敬辞类:家父、高邻谦辞类:拙作、贤弟

  B.敬辞类:愚见、久仰谦辞类:垂问、见教

  C.敬辞类:惠存、斧正谦辞类:高见、寒舍

  D.敬辞类:奉送、令尊谦辞类:敝人、舍弟

  【答案】D

  【解析】A 项中的“家父”是谦辞,“贤弟”是敬辞;B 项中的“愚见”是谦辞;C 项中的“高见”是敬辞。

  7. 学习鲁彦的《听潮》,教师讲解“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中画线句的修辞手法,并补充其他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适合的是()。

  A.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宗璞《紫藤萝瀑布》)

  B.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曹文轩《孤独之旅》)

  C.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朱自清《春》)

  D.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鲁迅《社戏》)

  【答案】A

  【解析】题干画线句子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声音是听觉,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是视觉,例句是听觉向视觉的转移;A 项的香气为嗅觉,淡紫色为视觉,“香气似乎是像淡紫色的”是由嗅觉到视觉的转移。

  8. 某教师自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一观点感受颇深,下列感受不恰当的是()。

  A.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B.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C.要注重学生对语文材料解读的模式化

  D.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答案】C

  【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部分,关于“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内容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C 项“模式化”说法错误。

  9. 某教师要求学生将作业收集、整理到成长记录袋中,下列对该评价方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A.成长记录袋更加强调呈现学生的学习结果

  B.成长记录袋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的定量评价

  C.使用成长记录袋可方便教师对学生的监控

  D.使用成长记录袋可以改善评价单一的问题

  【答案】D

  【解析】成长记录袋里包含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状况等各个方面的成长状况,可全面地、多角度地评价学生,而非单纯地评价成绩。它还改变了单一评价状况,属于一种描述性的定性评价。所以 A、B、C 三项说法均错误,当选

  D 项。

  10. 某教材《木兰诗》一课中配有四幅插图,下列对编者意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帮助学生借助插图梳理叙事顺序

  B.帮助学生借助插图再现重点场景

  C.诗与画对照,有助于体会乐府诗的特点

  D.诗与画相映成趣,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

  【答案】C

  【解析】四张邮票展现了木兰从军的过程,形象生动,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叙事顺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 C 项所说“乐府诗的特点”并无明显体现,C 项说法有误。

  11.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时,拟在此散文集中选择一个学生熟悉的人物导入作品阅读。下列适合的是()。

  A.祥林嫂

  B.藤野先生

  C.杨二嫂

  D.孔乙己

  【答案】B

  【解析】A 项,祥林嫂出自小说《祝福》,《祝福》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B 项,藤野先生出自散文《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C 项,杨二嫂出自小说《故乡》,《故乡》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D 项,孔乙己出自小说《孔乙己》,《孔乙己》同样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

  12.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教师推荐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比较不同作品中的车夫形象,下列不适合的是()。

  A.老舍《骆驼祥子》

  B.鲁迅《一件小事》

  C.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

  D.契诃夫《苦恼——我拿我的苦恼向谁诉说》

  【答案】C

  【解析】A、B、D 三项的文学作品中都刻画了深刻鲜明的车夫形象,而 c项《警察与赞美诗》所讲述的则是流浪汉苏比为了熬过寒冬,千方百计想被警察逮捕进监狱而不成,却在最终受赞美诗感召而准备改邪归正的时候被捕入狱的故事。C 项小说中并没有刻画车夫形象。

  13.教师引导学生辨析文言词语“孰”的用法。下列句子中“孰”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B.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D.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答案】B

  【解析】A、C、D 三项中的“孰”均意为“谁”;B 项中的“孰”为通假字,通“熟”,意为“仔细地”。

  14.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一句所用的“拟人”修辞手法时,拟找出类似句子举一反三,下列适合的是()。

  A.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B.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答案】D

  【解析】D 项诗句出自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诗句将江水拟人化,赋予江水以人的情感和动作,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诗人远行.实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念之情。

  15.某版教科书《端午的鸭蛋》一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对于该题设计意图的分析,恰当的是()。

  A.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

  B.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C.引导学生从鸭蛋入手了解家乡习俗

  D.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了解端午的风俗

  【答案】A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