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和授课特点
来源 :考试网 2019-05-06
中初中数学教学内容
1、数与代数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
等知识,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
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
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
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
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应加强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介绍有关代数
内容的几何背景,应避免繁琐的运算
2、空间与图形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探索基本图形(直线形、圆)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丰
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学习平移、旋转、对称的基本性质,欣赏并体验变换在现实生
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运用坐标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推理与论证的学习
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在探索图形性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进
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在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与掌握了一定的图形性质的基础上
从几个基本的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从而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在教学中,应注重
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探索过程;应注重
对证明本身的理解,而不追求证明的数量和技巧,证明的要求控制在《标准》所规定的范围
内
3、统计与概率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进一步学习描述数
据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概率的意义,能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
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联系,使学生体会统计与概率对制定决策的重
要作用;应注重使学生从事数据处理的全过程,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应注重使学
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概率的意义;应加强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应避免将这部分内容的学
习变成数字运算的练习,对有关术语不要求进行严格表述
4、课题学习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
识和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前两个
学段的基础上,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课题、积极地思考所面临的课题、清楚
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
初中数学授课特点
一、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本学段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一解释、应用与拓
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
信
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
的学习方式。比如函数概念,不应只关注对其表达式、定义域和值域的讨论,而应选取具体
实例,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例如,在一个长为50米,宽为30
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空地面积的一半,请展示你的设
计。这个问题的参与性很强,每名学生都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按照自己思考设计的原则
设计出不同的图案,并尽量使自己的方案定量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在
处理数量关系上的作用,认识到解一元二次方程不是一个机械的计算,得到的结果必须对具
体情况是有意义的,需要恰当地选择解和检验解。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
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
学习策略。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组织进行如下活动:教师岀示松树、蝴蝶、双喜等
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通过观察,学生都可以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
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再让学生互
相提问列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联系实际理解知识。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
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
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
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
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
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
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
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进行
解题;在课堂提问环节要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并及时给予表扬或者鼓励性的评价,使
所有学生都得到关注;在巩固练习环节可以请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板演,这样可以了解全体
学生的掌握情况;在布置作业环节可以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题目,必做题意在巩固,选
做题意在拔高,这样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四、应关注证明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证明”的教学所关注的是对证明必要性的理解,对证明基本方法和证明过程的体验,
而不是追求所证命题的数量、证明的技巧。在教学中,应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
必要发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首先得出
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证明的全面理解;使用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
论证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理解他人的思想,组织学生探索
证明的不同思路,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供一些具有实际
背景的命题,增加论证的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证明的兴趣和掌握综合证法的信心。
五、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
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应当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公式、法则等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计算器
完成较为繁杂的计算。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以及考试中,应当允许学生使用计
算器,还应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