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模拟试题2
来源 :考试网 2019-05-02
中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答案】D。解析:根据化学反应判断,Z分子中含有1个X原子,1个Y原子,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16=40。
2.【答案】B。解析:A.表示一个氮气分子,错误;B.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设硫为x,O显-2价,那么x+(-2×3)=0,x=+4,正确;C.②带正电荷为阳离子,⑤可得得到一个电子,那么带一个负电荷,为阴离子,错误;D.④和⑤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化学性质不同,错误。
3.【答案】B。解析:A.水玻璃中含有硅酸钠和水,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B.液氯是由氯气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B正确;C.漂白粉中含有氯化钙和次氯酸钙,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D.铝热剂中含有铝和氧化铁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故选B。
4.【答案】B。解析:①为吸热反应,升温平衡正向移动,转化率增大;②恒容通入惰性气体,平衡不移动,转化率不变;③增加CO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转化率减小;④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体积增大,压强减小,减压平衡正向移动,转化率增大;⑤加催化剂,平衡不移动,转化率不变;⑥恒压通入惰性气体,相当于减小压强,减压平衡正向移动,转化率增大,故选B。
10.【答案】C。解析:A.金属钠易与空气中氧气反应、易与水反应,与煤油不反应且密度比煤油小,保存在煤油中可隔绝空气,防止钠变质,故A正确;B.因氯水中次氯酸见光容易分解,应用棕色瓶保存,故B正确;C.玻璃中含有SiO2,易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具有黏性的硅酸钠而使玻璃塞打不开,保存氢氧化钠溶液时不能用玻璃塞,应用橡皮塞,且溶液应存放在细口瓶中,故C错误;D.硫酸亚铁易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可以加入少量的铁粉,防止亚铁离子被氧化,故D正确;故选C。
11.【答案】D。解析: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STS,没有D。
12.【答案】D。解析:课标是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部分构成。
13.【答案】B。解析:初中化学教学论中指出: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14.【答案】D。解析:科学探究中各要素的呈现顺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交叉进行,故A错误;科学探究可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获取事实和证据,故B错误;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侧重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故C错误;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过程,D正确;故选D。
15.【答案】D。解析:听评课的内容主要有: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关注教学内容;关注教学方法的选择;关注教学过程的实施;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
16.【答案】B。解析:个体内差异评价也称为个人发展参照评价,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就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而作出的判断。B选项是自我评价的定义。
17.【答案】A。解析: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意义包括(1)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是高质量化学教学的保证。(2)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有助于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3)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实质上是一种对化学教学的行动研究。(4)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是其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8.【答案】B。解析:初中化学教材编写有以下九条建议: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教材编写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选取适当的题材和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体现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在教材编写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化学概念要体现直观性、关联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习题类型要多样化,应增加开放题和实践题的比例;教材编写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以上前六条都是,后三条属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19.【答案】A。解析:新课程中,不必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
20.【答案】D。解析:学段教学设计进行的工作中,要求编制学期教学计划。
二、简答题(共2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参考答案】
(1)这位老师采用了传统的秧田式教学组织形式。
(2)①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②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现代社会中处处有化学,从社会实际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情境素材。
③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利用问题探究来设置教学情境,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以及问题解决等活动,是物理、化学等学科适用的设置情境的有效方法。
④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
22.【参考答案】
(1)有。初中阶段学生对实验充满好奇心,并且处于该年龄段的孩子比较好动。本教学设计的几个实验都涉及燃烧,如果操作不当或其他人为疏忽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所以是否选择该演示实验作为学生的自主实验还值得商榷。
(2)①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要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活动。提出的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且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一般来说,学生对于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比较感兴趣,教师应当努力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具有引发思考作用的内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②提供活动时空,优化探究环节
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以及探究活动本身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探究学习的优劣。教师可从提供探究材料和确定探究形式入手优化探究环节。学生一旦投入探究活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得到了极大的调动。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解决问题的愿望强烈,教师应当敢于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不能急于做出解释,更不能随意中止或打断。
③适时适度给予引导
探究活动的开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会遇到思路受阻的情况,教师应及时发现,注意抓住学生有困难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这时教师的指导切不可过度,不能直接给出结论,也不能否定学生,而应以引导性指导为主,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
④及时进行探究活动总结
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交流,集思广益,获得对问题更丰富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结果。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道小题,共20分)
24.【参考答案】
(1)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要想成功,必须保证①实验在密闭的体系中进行;②待温度恢复到室温再称量物质总质量。
(2)本案例实施过程说明,在化学教学课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以客观事物为研究对象,以发现客观规律为目标。它的理论不是来自凭空的想象,不能仅有逻辑的推断而脱离实践的检验。纵观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一项发现和发明都离不开化学实验。所以化学学科是在实验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实验是化学理论产生的直接源泉,是检验化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也是提高化学科学认识能力、促进化学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3)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的对结果进行猜测,但是猜测的结果必须要通过实验去检验,这样才能获得对问题更丰富的理解和认识,明确探究的结构。尤其需要记得实验之后需要进行反思与交流:之前猜测实验结果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实验探究过程中是否有操作不规范等情况的出现……经过反思与交流之后可以重新设计实验,使实验方案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探究,从而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25.【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知道分子、原子、离子之间是如何转变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树立微粒观这一化学基本观念。
(2)教学重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过程;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转化。
【难点】离子的而形成过程。
(3)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教师展示铁、水、食盐的三幅图片,请学生说出各个物质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学生回答】
学生1: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学生2:水由水分子构成的,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也是由分子构成的。
学生3:氯化钠不是由分子构成的。
【教师总结】对学生回答做出鼓励指导,指出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本节课将继续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构成物质的第三种粒子——离子。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离子的形成
【展示动画】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的动画。
【教师引导】在化学变化中,电中性的原子经常因得到或失去电子而成为带电荷的微粒,这种带电的微粒称为离子。画面中的钠离子、氯离子都是由钠原子、氯原子转变而来的。
【提出问题】各粒子电性如何?
【学生回答】钠原子、氯原子呈电中性;钠离子带一个正电荷;氯离子带一个负电荷。
【教师提问】请学生总结钠离子、氯离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而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在这个反应中,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Na+),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带相反电荷的钠离子与氯离子相互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氯化钠(NaCl)。
【教师总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根据以上分析请同学们说出离子的形成。
【学生回答】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离子。原子得电子形成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
【教师提问】像氯化钠这样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还有很多,例:氯化镁、氯化钾等。请学生同桌间讨论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具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均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构成,一般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来的。
2.分子、原子、离子的转化
【教师提问】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金刚石、硅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氢气、氧气等;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氯化钠、氯化钾等。
【教师引导】这些粒子之间不是完全独立的,他们之间可以实现转化。请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分子、原子、离子的转化关系。
【讨论交流】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离子;离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原子。
【教师补充】教师用关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