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临床医学理论《儿科学》复习笔记:第九章感染性疾病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21

  第五节 原发型肺结核

  原发性结核病中最常见者,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为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发生的原发感染。包括:

  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一、病理改变

  1、渗出:炎症细胞、单核细胞、纤维蛋白为主要成分。

  2、增殖:结核结节、结核性肉芽肿为主。

  3、坏死:干酪性坏死为特征性改变,常出现于渗出性病变中。

  4、结核性炎症的主要特征是上皮样细胞结节及朗格汉斯细胞。

  二、临床表现

  1、儿童结核病的临床表现变化多样

  ①起病常隐匿,轻症可无症状;

  ②少数患儿起病较急,肺部症状如喘息、咳嗽等;

  ③上呼吸道感染;

  ④结核中毒症状;

  ⑤干咳、轻度呼吸困难为最常见的症状;

  ⑥营养不良;

  ⑦超敏反应:皮肤结节性红斑、疱疹性眼结膜炎、关节炎。

  2、体征

  ①浅表淋巴结肿大;

  ②肺部体征:多无明显体征,叩诊可为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听诊少许湿啰音。

  三、诊断

  1、病史、临床表现、体征

  2、免疫学检查:结核菌素皮肤试验、ELISA

  3、胸部X线检查

  ①原发综合征呈典型“哑铃状双极影”(原发病灶、淋巴管炎、淋巴结炎)。

  ②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小儿原发型肺结核X胸片最常见者,表现为肺门影增浓。

  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5、无细菌培养条件下小儿肺结核的诊断标准(具有以下2点及以上)

  ①有与成人结核、尤其开放结核接触史;

  ②持续两周以上的咳嗽,抗生素治疗无效;

  ③结素试验阳性:无卡介苗接种史者>10mm,有卡介苗接种史者>15mm;

  ④符合肺结核诊断的X线征象;

  ⑤抗结核治疗有效(两个月后体重增加10%以上,症状好转)。

  6、判断小儿结核病具有活动性的参考指标

  ①结素试验≥20mm;

  ②<3岁、尤<1岁未种卡介苗结素试验阳性;

  ③有发热及其他结核中毒症状;

  ④找到结核菌;

  ⑤胸片显示活动性原发性肺结核改变者;

  ⑥血沉增快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

  ⑦纤维支气管镜检显示明显支气管结核病变。

  四、治疗

  1、无明显症状者:标准疗法。

  2、活动性:宜用DOTS。

  3、原发性肺结核治疗的注意点

  ①最差的治疗是单一用药;

  ②标准化疗方案:2HRZ/4HR;

  ③推荐日剂量顿服;

  ④提倡DOTS。

  第六节 结核性脑膜炎

  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类型,常在结核原发感染后1年以内发生,尤其在初染结核3~6个月最易发生

  结脑。多见于3岁以内婴幼儿。

  一、发病机制

  1、血源性感染(主要方式)

  ①上呼吸道感染/肺炎。

  ②皮肤感染:疖、脓疱、蜂窝织炎、脐炎等。

  ③肠炎:如沙门菌感染。

  2、邻近部位感染

  ①鼻:鼻炎,鼻窦炎;

  ②耳:中耳炎,乳突炎;

  ③颅骨损伤或脑脓肿破裂。

  3、神经系统不成熟,血脑屏障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

  4、常常是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的一部分。

  5、结核邻近病灶蔓延侵犯脑膜,如脊椎、颅骨或中耳、乳突病变等。

  ①脑组织表面、脑底、脑沟、脑裂、基底池和脊髓表面均可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渗出物覆盖;

  ②软脑膜、蛛网膜均可受累;

  ③血管病变;

  ④脑实质炎症、脑水肿、颅内压增加;

  ⑤炎症渗出物易在脑底部积聚。

  二、临床表现

  1、一般症候群:结核中毒症状。

  2、CNS症候群:“两颅、两脑、一脊髓”

  ①两颅:颅内压增高、颅神经受累;

  ②两脑:脑膜刺激征、脑实质受累;

  ③一脊髓:脊髓受累。

  3、分期

  ①早期(前驱期):约1~2周,主要症状为性格行为改变。

  ②中期(脑膜刺激期):约1~2周,主要症状为“两颅、两脑、一脊髓”,颈项强直、克氏征或布氏征

  阳性,颅神经受累(面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定向障碍、运动障碍、语言障碍、意识障碍、偏瘫等。

  ③晚期(昏迷期):约1~3周,无反应、角弓反张、去大脑强直、视神经乳头水肿。

  三、诊断

  1、病史

  2、临床表现

  3、脑脊液检查:极为重要

  ①CSF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毛玻璃样,静臵后可有薄膜形成。

  ②CSF涂片抗酸染色,结核杆菌检出率较高。

  ③白细胞多(50~500)×106/L,糖和氯化物降低为结脑典型表现,蛋白含量增高,多为1~3g/L。

  4、其他:如,ELISA法检测CSF结核菌抗原,是敏感、快速诊断结脑的辅助方法。

  四、治疗

  关键:控制炎症、控制颅高压。

  1、一般治疗:休息、护理、营养。

  2、控制炎症:抗结核治疗

  (1)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2)两个阶段

  ①强化治疗阶段:3HRZS(E)或4HRZS(E)。开始1~2周内,INH半量静脉使用,半量口服,病情

  好转全量口服。

  ②巩固治疗阶段:继用INH和RFP(EMB)。INH总疗程:1~2年,RFP总疗程:9~12个月。

  (3)抗结核治疗的疗程不应少于12个月,脑脊液正常后继续治疗6个月。

  (4)DOTS方案:3HRZS/6HR。

  4、控制颅高压

  (1)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抗炎药基础上):控制炎症,减少渗出,降低颅压,减少粘连,利于CSF循环。

  泼尼松:每日1~2mg/kg(<30~45mg/d),1个月后减量,疗程8~12周。

  (2)脱水剂:20%甘露醇,每次0.5~1g/kg,30min静推;每4~6h一次,2~3日后减少次数,7~10日停用。

  (3)利尿剂

  (4)侧脑室引流、腰穿减压和鞘内注射、脑脊液分流术。

  (5)腰穿减压和鞘内注射:2~4周为1疗程,适量放脑脊液后,鞘内注射INH和地塞米松。

  适应证:

  ①颅内压较高,激素和脱水剂治疗无效。

  ②脑膜炎症控制不佳,颅内压难于控制。

  ③脑脊液蛋白>3g/L。

  5、对症治疗:降温,止惊,维持水电、酸碱平衡,并发症处理,高压氧治疗。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