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临床医学理论《儿科学》复习笔记:第九章感染性疾病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21

  第九章 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病毒感染

  一、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咳嗽、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全身

  斑丘疹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一)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副黏病毒科,为RNA病毒;仅存在1种血清型,抗原性稳定;人是唯一宿主,病后可产生

  持久的免疫力;麻疹病毒在外界生存力弱,对紫外线和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

  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出疹前后的5天均有传染性,有并发症者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感染早

  期病毒在患者呼吸道大量繁殖,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以冬春季发病为多。

  (三)发病机制

  病毒→鼻咽→局部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中繁殖→血液→单核细胞→全身→临床症状。由于免疫反应受

  到抑制,常并发喉炎、支气管肺炎、结核病复燃。

  (四)临床表现

  1、典型麻疹

  (1)潜伏期:一般6~18天(平均10天),可有轻度体温上升和全身不适。

  (2)前驱期/出疹前期:从发热至出疹,一般3~4天。主要表现:①发热;②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眼结合

  膜炎、畏光、流泪等明显的眼、鼻卡他症状是本病特点;③麻疹黏膜斑(Koplik斑)。

  麻疹黏膜斑(Koplik斑):

  a时间:发疹前2~3天出现;

  b位臵:开始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以后累及整个颊部并蔓延至唇部黏膜;

  c形态:直径约0.5~1mm的灰白色小点,外有红晕;

  d发展:1天内很快增多,出疹后逐渐消失。

  (3)出疹期: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伴全身症状加重。

  ①顺序:耳后、发际→额、面部→颈→躯干→四肢,达手掌、足底。

  ②性质:红色斑丘疹,充血性,疹间皮肤正常,不伴痒感。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全身症状好转,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伴有糠麸样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

  一般7~10天痊愈。

  2、非典型麻疹:轻型麻疹、重型麻疹、异型麻疹

  (五)并发症

  1、肺炎: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常在出疹及体温下降后消退。继发性肺炎病原体多

  为细菌性,常见金葡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部分为病毒感染,多见腺病毒。

  2、喉、气管、支气管炎

  3、心肌炎

  4、麻疹脑炎及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SSPE多在麻疹2~17年后发病,是少见的远期并发症,起病隐匿,

  进行性智能减退,晚期因昏迷、强直性瘫痪而死亡。

  5、结核病恶化

  6、营养障碍与维生素A缺乏症

  (六)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相对↑。

  2、多核巨细胞检查:出疹前2天~出疹后1天,取鼻咽分泌物或尿沉渣涂片,瑞氏染色后镜检,可见多核

  巨细胞或包涵体细胞。ELISA法进行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敏感性、特异性较好。

  3、血清学检查

  4、病毒抗原检测:免疫荧光检测鼻咽分泌物或尿沉渣脱落细胞中麻疹病毒抗原,早期快速诊断。

  5、病毒分离:晚期较难分离到病毒。

  (七)诊断及鉴别诊断

  (八)治疗

  无特异抗病毒治疗,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

  1、一般治疗:给予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充足水分;保持皮肤、粘膜清洁。卧床休息,房内保持

  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有畏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

  2、对症治疗:高热可用小量退热剂,出疹期避免急骤退热烦躁者镇静;剧咳时镇咳祛痰。继发细菌感染可

  给抗生素,补充维生素A。

  3、并发症治疗

  (九)预防

  1、主动免疫:出生后8个月为麻疹疫苗的初种年龄,7岁儿童要完成第2次接种。

  2、被动免疫

  3、控制传染源:对接触麻疹的易感儿应隔离检疫3周。

  4、切断传播途径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