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考点:钩端螺旋体病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27

  钩端螺旋体病

  1.概述: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钩体)所致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早期: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后期: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重症患者肝、肾、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和肺弥漫性出血。

  病变基础:全身毛细血管感染中毒性损伤

  2.病原学:钩端螺旋体,革兰染色阴性,镀银染色为黑色

  培养:在含兔血清的柯氏培养基内生长,生长速度缓慢

  3.流行病学

  传染源: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南方以野鼠为主,北方以猪为主。鼠类所带菌群主要为 黄疸出血群,猪带钩体主要是波摩那群。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播,破损的皮肤、黏膜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对同型钩体有免疫力,型间无交叉免疫,故可再次感染。)

  流行特征 季节性:夏秋季,6-10月多见

  地区性: 稻田型--南方水稻田区多见;洪水型--北方多见。

  流行性:局部流行、大流行,散发病例

  职业性:农民、渔民、屠宰工人、野外工作者和矿工

  年龄分布:青壮年为主

  4.临床表现(潜伏期7~14天,平均10天)

  1)早期(钩体败血症期)病后3天内

  起病急骤,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a.急起发热,伴畏寒或寒战,高热,稽留热或弛张热,热程7-10天;

  b.头痛,一般为前额部;

  c.全身肌肉酸痛(颈、胸、腹、腰背肌和腿肌),衰弱乏力;

  d.腓肠肌痛:第1天可出现,轻者腿胀,轻压痛,重者剧痛,不能行走,拒按—有一定的特征性

  e.结膜充血:第1天即可出现,以后加重,出现结膜下出血

  f.淋巴结肿大:第2天出现,腹股沟多见,其次为腋窝,一般为黄豆或蚕豆大,质较软,有压痛,但无红肿和化脓。

  三症状:寒热、身痛、全身乏

  早期

  三体征:眼红、腿痛、淋结大

  2)中期(器官损伤期)起病后3-10天

  流感伤寒型:最多见,无明显器官损害,是早期临床表现的继续,经治疗热退或自然缓解,病程一般5-10天

  肺出血型:较常见,败血症后3-4天出现

  肺出血轻型: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无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肺弥漫性出血型:广泛肺微血管出血,有进行性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先兆期:气促、心慌、烦躁,病情可逆转恢复

  出血期:极度烦躁、发绀,抢救难度大,有恢复可能

  垂危期:神志不清或昏迷,高度发绀,大量咯血或口鼻涌血,窒息死亡

  黄疸出血型:病程的4—8日以后出现

  主要表现:肝损害,出血倾向,肾损害。肾衰竭是本型主要死因。

  肾衰竭型:各型钩体病都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表现:蛋白尿、细胞和管型,黄疸出血型肾损最突出。单纯肾衰竭型较少见。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