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考点:流行性乙型脑炎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24

  流行性乙型脑炎

  1.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发生于夏秋季(7,8,9月),儿童多见。

  临床特征: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

  2.病原学

  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乙组的黄病毒科, 核心为单股正链RNA

  病毒抵抗力弱,但耐低温和干燥。

  为嗜神经病毒,人或动物感染病毒后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清抑制抗体。

  3.流行病学

  传染源 包括家畜、家禽和鸟类;其中猪(特别 是幼猪)是主要传染源,人不是重要传

  染源(病毒血症期<5天)。

  传播途径 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感染后不发病。可经蚊或蚊卵越冬—长期宿主。

  易感者 普遍易感,免疫力持久,多为隐性感染1:300~2000。病例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

  (2~6岁)儿童多见(80%)。

  流行病学特征 有严格季节性,集中于7、8、9月(80%~90%),和较强的地区性(亚洲为主)

  4.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10~14天)

  典型乙脑

  1、初期 (1~3天)

  急起发热,体温在1-2天升至39-40℃,头痛,精神倦怠,食欲差,恶心、呕吐,嗜睡—误诊为上感。少数可有颈强直、神志淡漠及抽搐。

  2、极期 (4~10天)

  主要表现高热、神志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

  (1)高热 体温>40℃, 7~10天或达3周, 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

  (2)意识障碍 由烦躁、嗜睡、昏睡逐渐到昏迷;早的1~2天,多在3~8天出现, 通常持续1周左右,重型者可长达1个月以上。

  (3)惊厥或抽搐

  发生率40-60%,是病情严重的表现;先出现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肢体抽搐、强直性痉挛,可发生于单肢、双肢或四肢,重型者可发生全身强直性抽搐,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均伴有意识障碍。可导致发绀、脑缺氧和脑水肿,甚至呼吸暂停。

  (4) 呼吸衰竭 --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中枢性为主)

  (5)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脑膜刺激征阳性, 瞳孔大小和形态变化.锥体束病理反射征阳性,瘫痪,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颅神经受损)

  (6)循环衰竭(少见)血压下降、脉搏细速、休克和胃肠道出血。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