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考点:肾综合征出血热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24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名流行性出血热)

  1.主要表现:发热,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

  2.病原学特点:病原体:汉坦病毒(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负性单链RNA病毒。)

  ≥20个血清型,我国主要为汉坦病毒(Ⅰ型)、汉城病毒(Ⅱ型)。

  辛诺柏病毒等主要引起以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对热、酸、消毒剂、紫外线敏感。

  3.流行病学

  宿主动物:啮齿类,猫、狗和家兔。

  传染源:鼠为主要传染源,我国主要以黑线姬鼠、褐家鼠。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最重要途径)、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虫媒传播。

  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有较强免疫力。

  流行特征

  有地区性:欧亚大陆。我国灾情最重,分布广泛(除外新疆和青海)。

  有季节性:野鼠传播者以11~1月为高峰季节。家鼠传播者3~5月为高峰。

  人群分布特点:以青壮年为主,此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较多有关。

  病理生理

  1. 休克的机制:原发性休克(病程第3~7天发生)全身小血管广泛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外渗、血液浓缩,DIC

  继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感染、出血、水电解质紊乱

  2. 出血的机制 发热期皮肤出血点:毛细血管受损、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

  低血压休克至多尿早期:DIC;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肝素类物质 增多;尿毒症

  3. 肾损害机制 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变性坏死、阻塞;肾间质水肿、出血;肾脏内分泌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

  潜伏期:4~46天,多在2周左右。

  三类主症:发热及中毒症状、出血及血浆外渗和肾脏损害;

  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1.发热期

  ⑴发热:特点:多急性起病;驰张热和稽留热多见;持续3~7days;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重症热退后症状加重,为本病特征。

  ⑵全身中毒症状: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胃肠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精神、神经症状。

  ⑶毛细血管损害表现:皮肤、黏膜充血、出血、渗出水肿

  充血:三红(颜面、颈、胸潮红),酒醉貌

  水肿:三肿(球结膜、眼睑、面部水肿)

  出血:皮肤黏膜出血,腔道出血。

  ⑷肾损害:早期出现蛋白尿,管型。

  2.低血压休克期

  病程第4~6days;多在发热末期或热退时出现;心率增快-预示休克的发生;持续数小时至3天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治疗有关;表现:短暂低血压或明显低血容量性休克。

  3. 少尿期

  多于5~8d,持续 2~5d(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相关)

  表现:少尿(24h尿量<500ml ),无尿(24h尿量<50ml)尿毒症;水、电解质、酸碱紊乱;出血加重高血容量综合征;肺水肿尿中有膜状物为重症。

  4. 多尿期

  多在病程第9~14d,持续1d~数月。

  根据尿量及氮质血症可分为:

  移行期:尿量每天400ml增至2000ml,BUN及Cr反而升高,症状加重,不少患者因并发症死于此期,宜特别注意观察病情。

  多尿早期:每天尿量超过2000ml,氮质血症未见改善,症状仍重。

  多尿后期:尿量每天超过3000ml,并逐日增加,氮质血症逐步下降,精神食欲逐日好转,此期每天尿量可达4-8L,甚至15L。可出现脱水、电解质、酸碱紊乱、继发性感染和继发性休克。

  5. 恢复期

  24h尿量恢复至2L/d以下,症状基本消失,肾功能基本恢复。

  一般需1-3个月体力才能完全恢复。

  少数患者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和垂体功能减退等症状。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